第69部分(第2/4 頁)
活。帝嚳對內與民生息,對外停止征戰,許多偏荒蠻族受其感召接受和平,人族進入了一個平靜而又蓬勃發展的時代。
而帝嚳有鑑於廣成子先前兩次輔佐人皇的失敗,對闡教眾仙可謂是敬而遠之,連帶著對闡教本身也無甚好感。而且他本身便算是截教弟子,截闡二教如今雖不是水火不容,可也好不到哪裡去。因此,帝嚳對闡教更無好感。
於是,帝嚳大力宣揚截教教義,同時對闡教進行了一定的打壓。闡教雖經過兩代人皇宣傳,可在人族的威望甚小,如今又被帝嚳打壓一番,闡教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威望頃刻間便已煙消雲散。
原始天尊知曉此事之後,心中惱怒不已,可如今卻是無計可施,只能隱忍不發,以待時機。
而云霄見帝嚳施政仁德,許多大事已能自己處理,便不再管他,尋一罕見之地,日日修煉不提。
突一日,雲霄接到通天傳音,命她繼續輔佐下屆人皇。雲霄得了通天傳音,頓時愣住。這五帝之師的位子何等尊貴,而且功德無量。如今老師竟然將兩尊交予自己,這讓雲霄心中甚為感動。過後,雲霄收拾心情,再次開始尋找下屆人皇。
雲霄對下屆帝王一無所知,只能慢慢遊歷各個部落找尋。一日,雲霄遊歷到了唐地,得知此地有一大賢堯,深受當地百姓愛戴。雲霄見此,便默算一番,發現這堯便是下屆人皇。當下,雲霄心中大喜,說明身份之後,便將堯收為弟子,細心教導。
如此又過了數十年。此時,帝嚳年事已高,在位已七十年之久。如今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也是功德圓滿,之後便隱居火雲洞。在其離去之時,天降巨大功德,功德之大遠遠超出上次人皇顓頊,這也令闡教更加難堪。
雖然人皇功德最大便是軒轅,而軒轅正是自己闡教門下弟子,可若不是軒轅證道太過艱難,功德又豈會如此巨大!而且,這巨大的功德也非闡教一家獨得。如此一來,闡教更是難以啟齒了。
然而,帝嚳也有私心。他喜愛自己的四妃常儀之子摯,因而退位之後傳位於摯。
摯志大才疏,又有暴虐之性,曾治理天下九年,為政不善,民怨沸騰。又因其背後無人輔佐,威望不足以震懾族中各方勢力。於是,摯迫於各方壓力,在與眾人商議之後,便退位讓賢與雲霄的弟子堯,而這堯也是摯的弟弟。
堯;姓伊祁;名放勳。十五歲時被封為唐侯,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發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放勳即帝位,帝號堯,因初封於唐,即以唐為朝代號,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號,後人稱其為唐堯。
相傳帝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硃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唐堯即位後,復封其兄摯於唐地為唐侯。他借鑑其兄摯之過失,在老師雲霄的支援下,迅速安定人族。
唐堯又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在這麼多的人才輔佐之下,人族在堯的治理之下興旺了起來。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地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
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鬱夷,那個地方叫暘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別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這時候,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
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別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幹好。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這時候,民眾就居高處,鳥獸毛羽稀疏。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穫。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
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