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兩浙知州劉光遷必須嚴辦。不然,朝廷在江南的稅賦,只會日益減少影響國之根基。”
聽到趙煦這番回答,高太后沉思片刻道:“既然官家已有打算,那就放手去做,對這些壞我趙家江山的貪官汙吏,不管涉及到誰一律嚴辦。只是官家要記住,猛火煎時還需溫火通。一位合格的君主既要讓臣子心存敬畏,也要令臣子心存感激。這個度,官家還要好好把握。”
已經知道這位皇祖母,歷經三朝皇帝,她的為君理念同樣不容小視。趙煦若有所獲的點頭後,很快就退出了這位太皇太后的寢宮。開始以為君者的心態,都思考到底如何,儘可能在提高江南稅賦的情況下,又不會引起江南動盪不安。
想清楚這些的趙煦打算再看看,這份密摺隱忍一下,他還需要更多的證據。讓他對江南的局勢做出判斷,他也對這位堂兄充滿期待。希望這個別人都不敢捅的馬蜂窩,這位堂兄也給他捅下來,讓這個馬蜂窩變得不扎人,反倒能替朝廷提供‘蜂蜜’來源。
而隨著兩浙路劉光遷被看押,轉運使同樣被關押候審,整個兩浙路官場。隨著一支支禁軍騎兵,帶來監查令跟最後通牒。兩浙路治下的各州府官員,也變得惶惶不可終日。至於所謂的銷燬證據,想必已經來不及了。
那位欽差敢做出這個安排,已然掌握了他們侵吞朝廷稅賦,跟鹽商勾結販賣私鹽的證據。現在就人家就等著看他們,是主動上門請罪保住這條小命,還是要等到刀兵上門秋後問斬呢?這結局全然不同的一道選擇題,真心讓兩浙路的官員們徹底頭疼了起來。
同樣跟這些官員心急如焚的,還有不斷收到訊息,蘇州城的鹽商已然被官府抓進來的一眾江南鹽商們。他們現在也在擔心,這把火到底會燒多猛,他們又有多少人將被牽連進去,這才是他們所擔心的事情!
第二卷 第七十三章 斬殺亡命徒(加更求票)
杭城中有個令不少百姓望而怯步卻心生嚮往的地方,那裡正是杭城鹽幫聯絡的茶館。平時出入茶館的商人,大多都是鹽幫成員以及官員,還有那些從宋朝各地,前來這裡購買食鹽的商人跟官宦子弟。每天在這裡,都可謂高朋滿座熱鬧非凡。
這個不象茶館的大宅院,門口每天都有一幫鹽商聘請的打手巡邏,沒有鹽商內部的人引薦,普通人根本別想踏足其中。就連杭城中的官員,想進入這裡也需要有點品級。尋常普通小吏,同樣休想踏入其中一步,這也讓其成為杭城最安全的談私鹽買賣據點。
相比往日走進這家宅院中的商人,一個個都紅光滿面興高采烈,今天這個掛著五味茶館的大宅院,卻顯得氣氛有些壓抑。一早得到通知趕來的鹽商們,此刻表情都顯得有些凝重,似乎也為昨晚杭城知州跟轉運使,以及跟他們有牽連官員被抓的事情而顯得憂心忡忡。
此刻組織鹽商參加此次緊急會議的,正是這一屆的鹽商會長呂五味,一個三代從事鹽貨買賣的鹽商巨鱷。面對這種朝廷再次把刀劍指向江南鹽稅的情況,他接管家族制販鹽事業以來,好不容易當上鹽幫會長,這事也當屬頭一次。
儘管心有擔憂,卻也清楚朝廷不敢將他們這些擁有鹽丁的鹽商全部殺光的。不然,殺了他們這些大鹽商,朝廷的鹽運供給就要出問題,朝廷專售的食鹽就要提價。若鹽價提升太快,老百姓就在遭殃,引發了抗議就會生亂。這點他們都非常清楚!
‘會長,你說朝廷這次真的要整頓江南鹽稅嗎?朝廷就不怕,導致江南生亂嗎?倒在我們這邊收受了好處的江南官員,不說六七成,至少五成還是有的。難道朝廷要把這些官員全部抓起來,讓江南地面上出現無官可用的局面嗎?’
面對同屬鹽商會員的詢問,呂五味神情凝重的道:“據我們的探子回報,劉知州跟陳轉運使,都會那位欽差大人給扣押起來。我們先前在城裡看到那些身著鎧甲的兵卒,都是朝廷秘密調來的應天府禁軍。這意味著,朝廷這次怕是要動真格整頓江南鹽運稅賦的啊!”
做為江南地面上的地頭蛇,鹽幫的訊息渠道自然不會太慢。這短短几個時辰,他們非但清楚知州衙門發生的事情,就連蘇州城有鹽商被抓的情報,他們同樣收到了。正是看到這次,朝廷似乎對鹽商也下了狠手,他們才會顯得有些擔心。
聽著這位會長大人的擔心,坐在大廳中的一位新晉鹽商,則顯得不以為然的道:“怕什麼,我們手裡可掌握著朝廷近五成的鹽運買賣。若朝廷逼人太甚,我們只需要停止供鹽一月,別說江南生亂,只怕江南周邊吃我們鹽的百姓,都會鬧起來。
更何況,我們往外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