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章 才子?靠邊站(上)(第2/3 頁)
祝枝山!
聞名遐邇的吳中大才子啊!
論當下的名氣,比唐伯虎還高上幾分。
祝允明素以詩文和書法見長,寫墓誌銘算得上是一絕,江南一地,如果那些豪門世家有誰死了,便會請其寫墓誌銘,經常引起文壇轟動。
祝枝山生平七次會試不第,直到晚年才放小官,所謂是情場、文場得意,官場失意。
但祝枝山與唐伯虎不同,他家世好,外祖父徐有貞因因謀劃明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獨攬大權。其祖父祝顥擔任過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致仕後回到家鄉置辦物業田產。
祝枝山就算不當官,有著祖輩的積累,一輩子那是衣食無憂。
祝枝山這一說,在場士子臉色都很難看。
關於祝允明的名聲,他們早就聽聞,此人娶了個南京媳婦李氏,算是南京女婿,年中他丈母孃死了,他親自作《明故南京太僕少卿李府君室恭人王氏墓誌銘》,在江南文壇引發轟動。
你這麼個擅長詩文的傢伙,跟普通士子比試寫拜帖,這不是進士跟童生比試做文章一個意思嗎?
雖然祝枝山的名氣,在江南一代甚大,但在福建也就一般般。
蘇通想了想,祝希哲,咦,此人不認識啊,算了,管他是哪根蔥,他想比就比吧,反正我早就跟人商量好了,結果不可能更改。
原來早在蘇通帶這些士子見沈溪之前,私下裡就有人找他說和,表示願意以各種好處相贈,獲取求見謝鐸為自己揚名的機會。
可惜沈溪不接受禮物,蘇通懂得靈活變通,明著不收禮,但比試文章,寫得好與不好,豈不是一句話?
到時候該收的禮收下,沈溪那邊也交待得過去,我還不得罪人,一舉多得!
蘇通答應得痛快,旁邊計程車子不樂意了。
好麼,你讓我們比試文章,意思是我們比試你當裁判,那意思是不是你是先生我們是學生?
這本來就已經很過分了,你再找個以詩詞文章聞名江南的大才子來跟我們比,這比試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乾脆打一開始就認輸得了!
與蘇通對祝枝山並無太多敬意相比,沈溪對祝枝山可以說是禮數十足,他站起身來,恭敬行禮,然後問道:“祝先生才名卓著,要拜訪謝老先生,應該去府上投拜帖才是,為何要與我等後生爭一時長短?”
蘇通驚訝地看著沈溪,不解為何沈溪對一個陌生士子口稱“先生”?
祝枝山無奈輕嘆:“若在下能見到謝老先生,也不會冒昧而來,這不是……見不著嗎?”
沈溪大概聽明白了。
這次與祝枝山會面,根本不是巧遇,而是對方有意過來,想尋機會託請沈溪和蘇通,讓他跟隨拜訪謝鐸一面。
或者是祝枝山心裡有所不甘,他這樣一個聞名江南的大才子,詩賦文章樣樣精通,連收的弟子也都是大才子,偏偏他兩次會試不第,他想知道自己到底哪裡不行。
而作為曾經的南京國子監祭酒,又是天下公認的學問大家,謝鐸肯定能給他一番點撥。
別人去求見謝鐸是為名,而他求見,純粹是求教。
能結識祝枝山這位江南大才子,沈溪覺得非常榮幸,雖然沈溪最想見到的是唐伯虎,可祝枝山名氣一點兒也不弱。
祝枝山的書法,名動海內,其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風骨爛熳。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後世價值連城的傳世墨寶。
儘管有這麼顯赫的資歷,可不知怎麼的,沈溪見到祝枝山後,很自然就想起某人衣衫一解,跳下河去……
“既然祝公子願意一同參詳文章,那請坐吧。”沈溪作出請的手勢。
蘇通心裡滿是疑問,把沈溪拉到一邊,問道:“沈老弟,這人你認識?”
沈溪一時不好解釋,簡單提道:“江南名士。”
蘇通沒太當回事,這江南之地,別的不多,名士比身上的蝨子還多,是不是個學問人就敢自稱名士。
蘇通沒太當真,當即坐了下來。
題目是蘇通出的,寫拜帖,可他不敢以先生自居,只好自己也拿起毛筆來寫,一篇拜帖其實用不了多少字,最多寫個百餘字,已算不少。把自己的身份、來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