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三二章 褒貶不一(第3/4 頁)
厚照跟前,朱厚照這次臉上並不全都是喜悅,因為沈溪做的事,許多都沒有經過他同意,比如說擅自南下南海,還有跟佛郎機人的和談,有關談判條件他完全不知情。
蕭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陛下未做出跟佛郎機人談判的具體指示,沈尚書這麼做是否有僭越之嫌?”
朱厚照沉默不語,但在場之人都能看得出朱厚照不悅。
但張永還是替沈溪說話:“但看起來,這次談判的結果很好,我們賺了幾百萬兩銀子,後續還能賺更多銀子。”
蕭敬搖頭:“這樣的協議,可說是沈尚書一人簽訂,很多地方沒推敲過,比如說十年的限期,定得是否太過草率?還有那些海外的領地,對我們來說根本沒有價值,至於那五萬人口,不過是一些番邦之民,未經教化,難道要用我們大明的稻米去養活他們不成?”
張永聽了蕭敬的話非但不生氣,反而暗自竊喜。
張永心想:“蕭公公年老持重,拿出他顧命大臣的派頭來質疑沈大人……他不知現在沈大人可以代表陛下做很多主,他這麼質疑純碎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恐怕要不了多久他就會退下。”
朱厚照一抬手,打斷蕭敬跟張永的爭論,道:“總體來說沒什麼,這份協約,很符合大明當前的利益。”
一直沒作聲的李興突然行禮:“陛下請三思。”
朱厚照道:“白得幾百萬兩銀子,換你們誰來可以?”
這下沒人能回應了。
朱厚照又道,“不過是打了幾場勝仗,就能得到這麼優渥的條件,這等於是佛郎機人對我們的賠償……本來朕是有打算讓沈尚書派出一支兵馬去把佛郎機國給夷為平地,但這其中的麻煩,你們能瞭解嗎?”
“現在幾戰就讓佛郎機人屈服,讓他們每年給我們進貢,還能跟他們做買賣得到白銀,解決大明的財政困難,有何不可?”
蕭敬皺眉:“陛下所做決定,關係東南沿海穩定,不得不慎。”
朱厚照道:“朕也知道,從太祖開始就一直執行嚴格的禁海制度,不過現在時代變了,誠如沈尚書所言,海上運輸有極大的便利性,比河運省時省力,你們看看現在大運河堵成什麼樣子了!還要每年花巨資疏浚河道,若是把運輸之事放到海上,何至於出現這種現象?”
在場四名太監面面相覷,他們都沒料到朱厚照會有如此“高瞻遠矚”的想法。
朱厚照再道:“不過開海之事,尚需商榷,朕的想法是暫時開放幾個港口,只讓官府的船隻出海,不然那麼多大船留著何用?總不能每條都拉去打仗嗎?拿來運輸貨物,還能賺不少銀子。”
說到這裡,朱厚照眼冒精光。
好像沈溪在江南大肆造船,就是為了幫他斂財一樣。
而蕭敬完全理解不了小皇帝的想法,他總是拿以前對孝宗的態度來面對朱厚照,發現根本就行不通。
朱厚照道:“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讓沈尚書早些回京,他這次做得很好,朕重重有獎……另外,請佛郎機人的使節到京城來一趟,由朕親自簽訂協議。畢竟只是一份草簽協議,佛郎機人沒有把領地、人口和銀子送來,朕隨時都可以改變結果!”
“是,陛下!”
最後幾名太監只能一齊領命。
……
……
此事很快傳遍朝野。
之前都在為沈溪失蹤之事而議論紛紛,現在突然就要談論沈溪功過是非的問題,而朝中對沈溪跟佛郎機人簽訂協約之事也是褒貶不一。
守舊派大臣自然不想同意,但可惜現在朝中這些人已非常少,就算是守舊派出身的楊一清、王瓊等人,思想都相對開明,並沒有說非要跟沈溪過意不去。
關鍵是之前沈溪跟佛郎機人做買賣,讓戶部庫房盆滿缽滿,好處顯而易見。
謝遷當政時對此一直頗有微辭,但王瓊和楊一清都是外貿的得益者,一個打理戶部井井有條,手頭闊綽,另外一個則藉助此事而得到大批銀錢修繕西北邊防工事。
能賺錢的事,根本沒理由反對!
只有那些從來不知朝廷開銷,也不管民間疾苦的老臣,對這件事才有意見。
但很可惜,他們的意見也沒法形成聲勢並造成阻礙,便在於皇帝公開支援,而朝中的主流聲音也對此保持容忍和接受,守舊臣子再反對,也不過是透過言官上奏談及沈溪在此貿易談判中所做的一些“僭越”舉動,這些奏疏都被君王那邊一一駁回。
“三百萬兩銀子,以前一年國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