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部分(第3/4 頁)
,這個偽善膽怯的王國突然命令他的軍人撤掉戰鬥旗,換上白色底紋地避戰旗。不顧法蘭王國軍和荷茵蘭國王的威逼利誘,隨同反坦聯盟參戰的利比里斯王國軍指揮官斷然命令他地軍人在這個關鍵時刻退出戰鬥序列,理由是利比里斯軍人無法向一位泰坦上將的屍體投射弓箭。
西大陸的正史讀物在一般情況下都使用這種說辭,可明白事理的人也都知道,利比里斯王國無法負擔遠征軍全員盡沒地損失,他們的退出是無奈的,也是必然的。而且時機把握得異常準確。
卡爾查克特戰役開戰至今,總的來說,利比里斯人的表現已經超越了他們在數個世紀以來經歷過的所有的戰爭局面。作為西方王國聯盟中最為弱小的國度。利比里斯人在荷茵蘭火器部隊和威典騎兵的協助下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他們成功阻擊了泰坦近衛軍由北部陣線發動的總攻,自身損失幾乎與泰坦方面持平。
如果不去提及盟友的協助,這個戰果可以讓利比里斯人再驕傲幾個世紀!他們不但阻住了神聖泰坦的進攻,還逼使泰坦一方的戰線指揮官以一種不算體面的方式結束了生命。所以……不管怎麼說。作戰力量損失高達三分之二的利比里斯王國軍絕對有理由退出戰場,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與泰坦人拼命的決心。法蘭和荷茵蘭對泰坦的圖謀又不關利比里斯的事,即使打贏了,弱小的利比里斯也只能從其他幾位盟友的牙縫裡挑揀一些殘羹剩飯,所以還不如見好就收,犯不著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至少利比里斯還可以向盟友交代,他們的戰果明明擺在那裡,談判的籌碼也就是這些。
不幸的是!大多數軍事史學家和戰術分析家都認為,泰坦帝國第二次衛國戰爭卡爾查克特戰役即都林斯平原大決戰的轉折點就是利比里斯王國軍過早地退出戰鬥序列!對這種公認的說法,利比里斯人的辯解非常蒼白。
紅虎騎兵發動的第一輪衝鋒就基本上瓦解了威典人的抵抗,而泰坦近衛軍又抬著一位戰區總司令的遺體走向鋒線,誰都知道決定戰役最終走向的時刻已經到來!
利比里斯退出了戰鬥,這對一個國家來講的確是明智的決定。如果不退,利比里斯王國派赴泰坦戰場計程車兵多半都得死在這裡,可一旦退出戰鬥……請注意,利比里斯是西方聯軍裡面第一支退出戰場的武裝。
既然他是第一個,那麼所有的後果和責任都得他來背。
從整個西方王國聯盟的角度出發,利比里斯方面的指揮官絕對是個十足十的笨蛋,他有利比里斯人基於傳統上的狡猾和自私自利的特性,也繼承了這個王國的統治階層在政治、軍事上的軟弱和目光的短淺。儘管這位指揮官為他的國家儲存了談判的籌碼和所剩無多的戰鬥資源,但他失去了盟友的信任,也使聯軍一方徹底喪失了開戰以來的一切優勢。
隨著利比里斯的退出,所有的西方人都已知道,大敗只是遲早的事。
※※※※※※※※※※※※※※※※※※※※※※
7月21日下午4時整!突然放棄作戰的利比里斯王國軍已經換好了避戰旗,泰坦軍人雖然驚訝,但他們仍然持續向前推進。利比里斯缺乏的就是這種精神,在泰坦近衛軍撞上來之前,利比里斯分由鋒線兩翼向戰場後方撤退。
按照西大陸的交戰傳統。沒有人會為難主動退出戰鬥地部隊,利比里斯無驚無險地撤離了卡爾查克特戰役的前鋒陣線,任由泰坦近衛軍佔據他們的位置。直接面對失去了騎兵保護地荷茵蘭人和威典人。
想必……荷茵蘭國王在這個的時候一定被他地盟友氣瘋了,有傳言說盧塞七世陛下當眾用最下流最惡毒的言辭詛咒利比里斯全國的女性、特別是利比里斯王室。但傳言只是傳言,任何史料都無法證實。
經過大決戰,不可一世的盧塞七世再也沒有回到他的王國,他在泰坦人地監禁中度過餘生,死後甚至無人為其料理後事。因為他的王國和他的王朝都已煙消雲散,像許多城邦和國家一樣,荷茵蘭民族記得的只是泰坦騎兵的鐵蹄和安魯大帝的聲威。如果說得再確切一點,這位國王的死因就是在聽聞奧斯涅·安魯·莫瑞塞特的侄子在自己的宮殿加冕為新的荷茵蘭國王之後,於自己地囚室裡絕食而死。
同樣,經過卡爾查克特之役,利比里斯人也為自己的愚蠢和短視付出了代價,他們可以說泰坦人的勝利完全是實力使然,即使利比里斯王國軍沒有退出戰鬥序列,結局也是泰坦獲勝。但關鍵就是他們沒有全軍覆沒,而是選擇了退出戰鬥!這樣一來,西方王國聯盟自然把失利地責任推給利比里斯人。隨後不久,利比里斯就被客氣地趕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