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位藝術前輩的信中寫道:“我深深地體會到藝術上有一條真正的線,這條線就是民族藝術的脊椎骨。這條線一代一代傳下來,有無窮的生命力。”他認為,藝術個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的是民族性。丁紹光自己的作品就是例證。
1962年畢業後任教於雲南藝術學院。從此,雲南成為丁紹光的精神家園,而美麗神奇的西雙版納則是畫家心目中的藝術聖殿。如果說象牙之塔的學院給了他繪畫理論和技巧的話,而云南西雙版納則給了他藝術靈感和創作源泉。從第一次6個月的生活體驗,到後來一次又一次的採風寫生,直至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後主動放棄北京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而選擇雲南昆明,任教於藝術學院。丁紹光在這裡找到了自我,找到了震撼心靈的藝術衝動,那象腳鼓的節奏,那著筒裙的少女,那優美的孔雀舞,那潑水節的歡快,那賽龍舟的沸騰,無不使人心潮激盪,而這一切都在畫家如神的筆下重現、昇華。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享譽世界的畫家丁紹光正是從這裡走向世界的,走向藝術的輝煌。
1979年,丁紹光同一批先後來雲南的藝術家建立了藝術團體“申社”。1982年春,“申社”的一些藝術家和丁紹光在香港舉辦畫展並獲得成功,雲南畫派的影響遍及海內外。
1980年7月,丁紹光來到美國,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與交流,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授中國現代重彩畫藝術,並就東西方藝術的比較與融合進行研究和探索。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在南加州大學舉辦的紀念馬德&;#8226;路德金繪畫比賽中第一名。
1986年,丁紹光與美國海鷗藝術公司簽約,開始發行他的絲網印版畫。此後8年間,丁紹光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舉辦畫展300餘次,其卓越的藝術成就享譽世界。1994年,負責承辦丁紹光藝術活動併發行絲網印版畫的洛杉磯丁紹光藝術中心成立,還相繼在美國舊金山、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和中國上海設立了分公司。
1993年至1995年,丁紹光連續三年作為聯合國代表畫家進行主題創作:1993年為紀年世界*年創作《人性之光》;1994年為紀念國際家庭年創作《母性》;1995年為紀年聯合國成立50週年和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創作了《宗教與和平》、《和平 進步 發展》,上述作品分別以絲網印版畫、首日封、郵票等形式向世界上166個國家發行。
來到美國後,丁紹光的藝術視野更加寬闊,他認為,在藝術創作上,過去與現代有著血緣一脈相承的關係,藝術家應該師古而不泥古,師造化而能脫俗,在創新突破中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深有體會地說:“如果想在國際畫壇上立足,得先以現代繪畫的角度,吸取西方現代藝術,再回頭反省自己的文化背景,立足在自己民族的基點上,然後再回到現代藝術。如果故步自封,是走不出路來的”。
丁紹光重視藝術創作的民族性,他以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風情人物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構思奇妙,蘊含豐富,在世界畫壇佔有重要地位。來到美國後,丁紹光的藝術視野更加寬闊,並在創新突破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把中國傳統和民間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尤其在色彩方面,衝破客觀限制,著力表現意象中的色彩的美。評論家認為他的繪畫有詩歌般的藝術魅力,有詩的意境、氣氛、情調、韻味以及濃
鬱而令人神往的詩情,日本藝術評論家室伏哲郎稱丁紹光為“站在中國現代繪畫頂點的孤高浪漫的詩人”。美國評論家芬雷指出:“丁紹光的畫是屬於東方的,也是屬於西方的,更是屬於全世界的”。
丁紹光諳熟東西方繪畫各個時期的作品和理論,師古而不泥古,在稟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基礎上,努力汲取西方現代藝術的精華,勤於探索,推陳出新,以世界性的藝術語言,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藝術珍品,把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了嶄新境界,豐富了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他的作品被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或收藏家收藏,還多次在國際性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得高價。
丁紹光走過了坎坎坷坷的生活之路,經歷了中國的數次政治運動的風風雨雨,心中深藏憂傷和痛苦,但他把痛苦留給自己,以繪畫作品給人們以美的享受。1992年6月,丁紹光到臺北祭奠於1979年去世的父親,41載人生滄桑,天人永隔,令人感嘆。同年,他回到北京,回到闊別30年的母校,捐助40萬元人民幣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立“張光宇藝術基金會”。許多人知道,曾任系主任的張光宇在藝術上對丁紹光影響最深,幫助最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