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實體經濟開始受到影響,不知下一步會怎樣,想從《資本論》一類的書中找到答案。
作為一個讀書、寫書又編書的人,沒有理由不比他人更關注有關圖書出版和圖書市場,上述資訊看到後卻實在有點兒意外,並一下子產生了好些個想法,梳理一下去蕪存菁值得說起的有三點:
一是作為一個自以為每年可以策劃幾個算是不錯的圖書出版選題的人深感慚愧:必須承認自己是根本不可能想到《資本論》會成為市場熱銷書,沒有想到身處經濟環境的大變化之中反應卻如此遲鈍。那些挖空心思教人發財的書在《資本論》之類面前則顯得更加淺薄,而體制內外的出版人或書商又該作何感想呢?
二是想到我們許多除了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緣而獲得過一大堆這獎那獎的經濟專家和學者此時該不該有點兒想法?很想知道他們有沒有看或有多少時間看《資本論》之類的書,有沒有真正放下架子深入實際搞一些調查,靜心坐在書齋裡研究一些問題。資本市場鉅變,金融風暴肆虐,有誰可以給老百姓答疑解惑?對比一下*與恩格斯在物質條件並不算好的情況下寫作《資本論》,我們那些尊貴的身兼大公司獨立董事的大學者大專家們除了鸚鵡學舌不能多一點兒獨立思考的東西麼?
三是想到一些西方國家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都想方設法尋聘一位或幾位研究*主義的學者,鼓勵並支援他們的研究,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炫耀思想和言論自由,恐怕更看重的還是實用價值。不知道這樣提問是否冒犯:對作為黨的理論基礎的*主義,到底有多少人還在真正尊崇?有多少應該以此為本職的人在認真研究?可以不服氣被別人罵為三流學者,但又用什麼來證明自己是一流學者呢?我忽然慶幸自己沒有這個那個的頭銜,否則真會無地自容。
創意產業集聚區另類思考
上海是我國發展創意產業的領先地區,據悉已經建成創意產業集聚區75個,筆者曾慕名前往參訪學習,看過(⊙_⊙)M50、創意倉庫、八號橋、田子坊、1933、2573等具有標誌性的集聚區,對創意產業集聚區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並透過與一些業界先進的交流,多少領悟了些許內中真諦。回來後,還注意收集一些資料,翻閱相關書刊,力求紮實地做功課。
目前,創意產業在河南開始被更多的人所認識,並引起越來越多的決策者的重視,實為幸事。筆者一直不能同意所謂“河南發展創意產業超前論”。眼下,上海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已經發展到第三代,而我們河南迄今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再看看北京、天津、杭州、成都、南京等地,發展創意產業如火如荼,並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還能夠不著急上火麼?
誠然,河南已經有一些地方開始啟動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策劃與建設,並可享受相應的政策優惠,更有不少管理部門的決策者對一些有意參與或專事創意產業的企業給與多方扶持和協助,這是令人欣慰的,也必然會促進當地創意產業的發展。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決策將會在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於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營建,筆者曾多方求教並進行過深入思考。竊以為要想建設創意產業集聚區應該首先奠定思想基礎,提高對發展創意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其前提還要對創意產業及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真正內涵有正確理解。
其次,應該理清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係,至少不要把創意產業僅僅侷限在文化產業領域,應該把創意密集的生產活動列入創意產業,而在文化產業中,並不是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是創意密集的,不應該走入文化產業就是創意產業的誤區。結論是:判斷某些生產活動是否屬於創意產業,與這些生產活動所處的領域無關,而與其創意密集程度有關。在這個意義上,創意產業集聚區首先應該是創意密集產業的叢集,而不應該是一些不具備創意密集這一特點的生產活動或企業的堆積。
再次,應該以用創意思維來指導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策劃與建設。在營建初期可以模仿,但一定要有獨到的創意,借鑑不是照搬,應該依據本地地域文化、經濟實力、民風鄉情等元素進行謀劃和運籌。試想,一個沒有創意的創意產業集聚區能夠名副其實嗎?
複次,參與策劃和營建創意產業集聚區的人應該對創意產業有敬畏之心,尊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一個好的創意首先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礎之上的,是有利於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的載體,唯如此,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才能得到真正體現。
最後,還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