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我在他們工作的公寓見過面。讓我轉變態度的是見到哈維的助手伊芙,她是我平生所見最甜美的女孩。這個女孩會愛上那個男人,這個事實促使我轉變了態度,噢,那行吧。”米拉麥克斯出了圓周公司雙倍的價錢,把20萬美元放在桌上,這時博登讓步了,她說:“媽的,這兩個兄弟出的價比誰都高,何不放他們一馬呢。”
米拉麥克斯跟每個發行公司一樣,把影片的利潤榨取到了極致,被人指責“盤剝”影片。他們透過本應花費在導演身上的開支用在營銷上來提高收入,從而擴大利潤份額,同時又提升了公司的形象。這種做法在業界並不鮮見。導演們熱愛公眾知名度和票房總收入——他們事後才認識到這樣一個醜陋的真相:利潤報告後面有貓膩。不過,溫氏兄弟在《上班女郎》上乾得很漂亮。1987年3月發行的時候,總收入達到將近180萬美元,想想他付出的成本,這已經相當可觀了,為導演和製片人們賺了75萬美元。但是,看過利潤報告後,博登的製片人們要求進行財務稽核,找出錢來償還聖丹斯電影節期間的一筆滑雪租金以及影片在舊金山公映兩個月後馬克·霍普金斯飯店寄來的1000元賬單。米拉麥克斯得還清博登的錢。這是一筆小錢,但是,正如皮爾遜後來所寫的那樣:“一部獨立電影的發行費應該永遠是唯一直接的零星開支——花在一部具體影片上的資金。另外,每筆開支都要真實、有記錄、有發票。”這種打擊對溫氏兄弟的聲譽不利。
美國製造 1989(20)
還有幾部影片在跑道上等待起飛,其中就有哈維前一年5月從戛納拿到的《征服者佩爾》(Pelle the Conqueror)。本片由比爾·奧古斯特(Bille August)執導,是一部風格怪誕、硬朗卻很吸引人的影片。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丹麥。影片講述一個瑞典男孩面對一個兇惡的地主家庭農奴般的折磨所進行的抗爭,同時還要設法逃脫他那令人尊敬而且沒有任何缺點的父親的陰影,由馬克斯·馮·賽多(Max Von Sydow)進行了出色的演繹,他是英格瑪·伯格曼的老搭檔,曾在《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中扮演那位令人難忘、跟死神下棋的角色。由於風格抑鬱而且絕不妥協,《征服者佩爾》賣不動。跟《上班女郎》不同,這部影片里根本沒有性。但是,哈維決心要讓這部影片超越藝術片的界限。正如宣傳員克里斯蒂娜·康內利亞斯(Christina Kounelias)所說:“他們一直想改造藝術片,把它們從小鎮邊緣的小電影院裡解放出來,讓它們走向更廣大、更主流的觀眾。”
事實上,這又一次意味著要給這部影片裝上一隻商業的飛輪。影片裡有這樣一幕:一艘被洶湧的大海擊爛的幽靈般的漁船,失蹤遺棄很久後被沖刷到海灘附近的岩石上,船員們個個衣衫襤褸。格拉斯在他的預告片中把這艘船的鏡頭拍了進去。據蔡德曼回憶:“哈維在觀看預告片時顯得很興奮。‘我要一隻幸福船!我要一隻幸福船!’我不明白他是什麼意思。我告訴埃德:‘一隻幸福船?’影片氛圍非常壓抑,他們總是想方設法不要讓它顯得那過分陰鬱。”他們還是設法做了一些處理。“他們的父親是做珠寶的。”格拉斯說,“把價值百萬的珠寶放在黑色天鵝絨上,你就會說:‘喔,瞧那塊石頭!’跟所有那些商業垃圾相比,他們的影片就像寶石。他們知道如何好好展示。”
蔡德曼是1988年10月到米拉麥克斯公司的,他是新人中為數不多的有實際經驗的員工。他放棄了在Lorimar/哥倫比亞公司的高位待遇,接受了降薪條件到米拉麥克斯公司來工作。“一開始哈維就相信他可以給馬克斯·沃·賽多搞到一個學院獎(即奧斯卡獎——中文版編者注)提名,”他回憶道,“這是一部來自斯堪的那維亞地區的小成本影片,持這種想法幾乎不可想像。那時,我並不相信。最後看來還是我錯了。”
《征服者佩爾》於1988年12月21日發行,這部影片讓人們大吃一驚。哈維在廣告中使用了一個幾乎赤裸的農家女孩(她在影片中只出現了數秒)的鏡頭。米拉麥克斯的分銷商甚至想以梅森�狄克遜線(Mason�Dixon Line;即美國馬里蘭州與賓夕法尼亞州之間的界線,即歷史上美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中文版編者注)的價錢賣掉這部影片,這個詞歷來是指外語片死亡之地。據後來最終做了市場部主任的戴維·迪納斯坦(David Dinerstein)回憶:“我們把它作為型別片來銷售——征服者佩爾,這個動作英雄——我們在訂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