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首《搖籃曲》就很能說明問題。當然還有那首《來吧,可愛的五月》。我聽過改寫後的供全世界兒童彈奏的幾首莫扎特鋼琴曲。旋律是那麼簡潔,又是那樣純真,對於我這種年紀和經歷的人,竟會有一種澄心靜慮的太和之氣瀰漫於心田。
周:他的曲子既典雅、高貴,又天真、爛漫,尤其是對憂國憂民憂地球的哲人,頗有一種山靜秋明,石澗流寒的境界,所以你才生生死死酷愛他的音樂。
趙:又何止是我?煩躁的當代世界都需要聽到他的心聲,就像哭啼的嬰兒需要聽到搖籃曲。
的確,莫扎特的偉大就在於他既有孩童的天真無邪,又有白髮蒼蒼哲人的深沉智慧。他是一位懂得平衡的藝術大師。
在現實世界和多艱的人生中,他處處要求得到平衡。他經常得不到,於是只好一個人跑到音樂創作中去求得,用自己的手和腦去創造一個和諧的平衡世界。
1790年,他去世的前一年,10月8日他給妻子寫信說,他正處在一場鬥爭中:“渴望去看你,重新擁抱你,又想攜帶一大筆錢回家。”他總是跑到自己的音樂藝術世界中去求得和解、平衡,企圖用音樂把現實世界的種種苦惱消除掉,過濾掉,轉化掉,昇華掉。音樂創作是他同世界人生和解的方式方法。
德國古典美學有個很重要的術語“世界痛苦”(Weltschmerz)。莫扎特從事藝術創作正是出自這痛苦,全世界普遍熱愛、紀念、感激莫扎特,同樣是出自這痛苦。這痛苦帶著一種根本性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所以我們的世界對莫扎特音樂的需要就是一種永久性的需要,就像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潔淨的飲水和美好的陽光……
周:前天你在電車上匆匆忙忙說了一句:保護全球生態環境也需要莫扎特音樂。重金屬搖滾樂的震耳欲聾和聲嘶力竭,只能鼓動人心去破壞環境。你能進一步解釋、闡述你這個論斷嗎?
趙:的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它涉及當代世界同莫扎特音樂的關係。就說能源吧。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能源是木材。而莫扎特音樂正是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人的靈魂狀態寫照。那時人口很少,大自然系統完全可以負載得了。所以這個時期的海頓和莫扎特的曲子都是安詳的,平靜的,柔和的。
今天,地球環境和人的心境比起莫扎特的時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2030年世界人口將會有90億。以礦物燃料為動力的經濟會把人類社會推向惡性迴圈,我指的是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聽莫扎特音樂就會教我們去尋求一個適合於人類生存的地球,一個能持久地養活全世界人口的健康地球。
我忘不了去年冬天我欣賞《安魂曲》的心境。那是瓦爾特指揮的版本,他抓住了莫扎特這部作品最本質的東西:“即便是他臨終的時候,也還是天國光芒的照耀和給人純淨歡樂的感覺。”
當時我點了電能取暖器。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在大量消耗礦物燃料,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心裡有種環保內疚感,覺得我為了貪圖過多的舒服,消耗大量的不能再生的能源,是人性###的表現,於是我關了取暖器。
周:別人准以為你講的這個故事是杜撰的,虛構的。不過我相信你講的是真話。我懂你的意思:莫扎特音樂的最大功能是改造當代人的人性。
趙:至少能改造我的人性。莫扎特音樂是個“空筐”,我往筐裡放的東西永遠是善良和美好的東西。聽他的慢板樂章,我的頭腦裡有時候甚至會產生這樣的意識流:不以煤、石油為能源,而以太陽能為能源的世界該有多和諧,多好!因為這樣的世界才不會導致全球氣候發生災難性的變化。
莫扎特音樂對應於太陽能的世界,它是無害的木材能源的產物;有些打擊樂器用得很重的美國午餐音樂,還有港臺勁歌,對應的則是一個以汽車為中心、以礦物燃料為動力的經濟世界,物慾橫流的世界早晚會全面崩潰……
周:你把莫扎特音樂看成是一種拯救世界和改造人類的宗教?
是這樣。當年木材能源、畜力耕地、馬車、風車產生了莫扎特音樂。
人人都必須愛地球。據宇航員說,從太空中觀察,地球是個很美很美的色彩斑斕的、底色純藍的玻璃球。如果是我站在月球上,我就特別想聽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或絃樂五重奏,因為那是來自地球故鄉的音樂……
無巧不成書。在我們起身離開咖啡大廳的時候,正好響起了莫扎特的《維也納小奏鳴曲》。
走到大街上,柔和的晚風絲絲拂面。我們都想說:
有了莫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