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裡的思想感情,唐詩裡頭都有。
莫扎特音樂是旋律化、和聲化和節奏化了的唐詩。
聽莫扎特的音樂,腦子裡常浮現出唐詩,以及17、18世紀的歐洲古典建築,還有莫扎特的驛車穿過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的歐洲原野的情景,永遠不會脫離莫扎特作曲時的本來意圖。
音樂第一 上帝第二的維也納人
偉大的音樂家,渺小的聽眾。——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成立的邏輯是:有什麼樣的聽眾,就有什麼樣的音樂家。反之亦然。
海頓、格魯克、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勞斯、馬勒和勳伯格等9顆音樂明星都在維也納生活和工作過。在西方音樂史上,維也納為什麼會成為地靈人傑的音樂聖地呢?筆者同許###也納人探討過這個問題。
從多次討論中,我得出了好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多虧了近兩百多年來維也納擁有一大批熱情、嚴肅、又近乎於苛刻和挑剔的聽眾。
偉大的音樂天才拔高、造就了千萬個傑出的聽眾;千萬個為音樂藝術而發燒的摯友又反過來推出、塑造了偉大的音樂天才。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互為前提的。
偉大音樂家要感謝上帝,因為是上帝把素質那麼好的維也納聽眾賜給了音樂家;維也納聽眾要在上帝面前感恩,因為上帝極慷慨地把一個個冠絕於世的作曲家賜給了維也納人。比如,莫扎特就很感謝維也納聽眾。1781年他在信中說:“根據昨天的音樂會我可以說,我對維也納聽眾相當滿意……這裡是個絕好的寶地——對於我的行業,這裡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我要在這裡使出我的渾身解數。”
有關維也納發燒友的虔誠和熱情,我想舉個例子:20世紀初,當1787年演過莫扎特《費加羅婚禮》和1788年首演過《唐?璜》的城堡劇院要拆毀時,維也納市民像參加親人的葬禮那樣,既嚴肅又激動地聚集在劇院大廳。當帷幕落下,便爭先恐後跑上舞臺,為的是能撿到地板的一小塊碎片,作為珍貴的紀念品收藏起來,因為他們所熱愛的藝術家曾在這地板上演出過。不少人居然把小木片儲存在精緻的小盒子裡,以此來懷舊,重溫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