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他投入地獄之火,然後又讓上帝承受他認為實在毫無必要的巨大痛苦來拯救他。為什麼上帝要這樣做?是什麼需要他這樣做?其實,他所要做的就是開口說話。他只是動動嘴就把整個世界創造了出來。
約瑟夫盡了最大的努力調整自己的感受以適應人們對這個世界既定的看法。既然聖經上所說的大多數事件現在已經過時,既然他的母親、家庭教師、牧師、學校老師,所有在他眼裡具有權威的人都使他相信只要付出一點信仰和服從,一切都會穩穩妥妥、順順當當。此後,就他而言,他確實舒舒服服過了幾年。他沒有在這個問題上費腦筋。他把它丟在了腦後——直到他長成青少年,歲月的魔力送來探尋究竟的怪風又一次吹開他大腦裡那些雜亂來理的儲藏櫃。
他上了聖·荷巴特學校,後又去牛津的卡母波恩。對英國公學有許多不合理的批評,但這一點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它們確實給了一部分孩子某種教育。在那些年代,聖·荷巴特經常有活潑的討論,它不是那種只是遊戲加考試的學校,在那裡反對19世紀後期實利主義的氣氛十分濃烈。不論是校長還是教師都正視這個事實,即疑問是存在的,孩子們應該去了解它。
科學課教師處於教職員中的少數派之列,他從一技術學校轉到聖·荷巴特;這所公學的精神鎮住了他。聖·荷巴特並不忽視科學,但對教員卻有些輕視。這裡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一些科學教育,以便他們能夠懂得什麼是科學。
由於戴維斯智力超常,他專門學習古典科學那部分;然而在公學的科學課上他卻極不出色。不是被燒瓶灼傷了手指,就是在化學課中間休息時打碎了好幾個玻璃容器;他認為生物學最討厭。他喜歡戶外的兔子,被圈在籠子裡的則讓他不舒服,從生理上感到難受。為此他受到許多奚落。當他帶著疑問去尋找答案時,他意識到自己早期對《聖經》故事和拯救計劃以及所有一切的懷疑過於輕率。作為陳述事實的言論,它也許沒有一般意義上的真實感,但那是由於語言的缺陷加上宗教興起之時地中海東部諸國人的智慧和道德觀念特別低。為了解釋象徵、寓言,和不確切但有教益的故事,必須創造一個偉大的朝聖地。像大衛和雅各布這樣的人並不適合表現目的,但這點最好被忽視掉。
創世的故事是象徵性的,它與地球上生命延續的事實不一致並沒什麼關係,墮落則是神秘而無法解釋的事情的象徵,為什麼在歷史上當墮落事件已經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時還要有一個補救,這是任何一個理論家都不會夢想去討論的事。信仰和說教這樣的事使約瑟夫·戴維斯很快迷惑了,信仰和說教沒有使他信服,倒反而讓他忙碌而困惑。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總有另一套完全不同層面上的觀點出現,作為對《聖經》、教堂和說教最初解釋的全部修正。它告訴他,現存的西方文明體系建立在什麼樣的神話基礎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事實,即它是建立在那個基礎和宏大的紀念儀式上的,儘管邏輯上沒有意義,以及一種道德規範之上,這個規範也許會是最終的仲裁,卻構成當代社會生活的絲絲縷縷網路,社會生活沒有它們就無法進行。因此所有的自由思想者和理性主義者或麻木不仁,或目空一切。講理性的人們不發表意見,他們不否認。他們在另一層面上思考和生活。你不可能再重建宗教、社會習俗、政治傳統,就像你不能重新改變人的骨骼一樣。
這一切使得約瑟夫·戴維斯不敢亂說。關於伊甸園和約拿的爭論過去了。他只有正視歷史和社會。基督教和教堂,獨裁和政治機構,社會等級,好像都在模模糊糊之中瞪著眼睛朝他看。“對我們進行質疑沒什麼好處”,他們似乎說,“我們在這兒,我們在起著作用(他們似乎是在起作用)”。還有什麼其他的事實?
在牛津讀書的時候,他偶爾或談或思考,似乎思考了很多並相信自己確實思考了很多。那個孩童時代就百思不解的二元論問題看起來一點沒有得到解決。世界即此的觀點不再是他批評的主要物件,但卻使他創造出世界可能即此的又一種看法。這個表面一切順理成章的世界也許從根本上講是矛盾的,但結構上卻是一致的。既容納了浩瀚的謊言又讓人對它有不斷的擔憂。事情就是這樣。
這件事延續了這麼久。有一段時間他有些搖擺。一方面是描寫目前生活色彩明快的故事,窗前的故事,母親膝頭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為人們接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可以得到生活的指導,這裡有穩定的政府,合理的社會秩序,能戰勝任何挑戰的機構,善行受讚美,是非有明斷,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另一方面,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