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東方老人道:“你說的不錯。中醫哺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實踐中,經過許多偉大人物的努力,形成了一座巍峨輝煌的雄偉殿堂。人們應記住這些偉大的人物,神農、黃帝、扁鵲、華佗、張仲景、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巢元方、孫思邈、王惟一、朱丹溪、李時珍、吳謙、葉天士等。”
靜思感嘆道:“是啊,這些輝煌的人物比那些妄言廢除中醫的人高明何止千萬倍。”
第十三章 古老的漢字(一)
日光亭內。
石桌上有一木盒。
東方老人道:“你聽過倉頡造字的傳說嗎?《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此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刻木竹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
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如養蠶、舟、車、弓駑、鏡子、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聰明智慧,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麼?倉頡日思夜想,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描鳥獸蟲魚之跡、摩草木器具之形,造出種種不同的形象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東方老人道:“倉頡造字,用的是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整體取象,然後同類類比。此後,漢字進入了其演化的歷史。”
東方老人把桌上的盒翻開,裡面有幾片龜甲骨頭之類,上面刻著一些線條符號。
東方老人指著道:“這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乃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文字,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你看,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因為用尖刀雕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
靜思道:“我看出來了,甲骨文特點是圖畫性強,寫法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東方老人道:“說得好。盛行於西周的是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古時稱銅為金,故叫做金文。”
東方老人開啟桌上木盒,內有一些灰白色的拓片,拿出其中一張,道:“這是西周大盂鼎銘文的拓刻,《大盂鼎》是西周的青銅禮器,造型端莊凝重,內壁有銘文十九行,計二百九十一字。銘文不僅有重要史料價值,也是西周早期藝術性很高的金文書法作品。《大盂鼎》銘文字瑰麗雄奇,用筆方整,有的筆畫波磔顯著,行款茂密,佈局完美。”
靜思道:“這些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倒相似啊。”
東方老人道:“不錯。但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 大小均勻。還有一種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的,稱為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或稱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靜思道:“甲骨文與金文,與現行的漢字,相差很大,我幾乎一字不識。”
東方老人從木盒內,又拿出一張拓片,道:“你看看這張!“
上面字型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
靜思有點驚喜地道:“我認識其中的幾個字了。這兩個字是‘金石’吧。”
東方老人道:“對。這就是秦朝的《泰山刻石》,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刻立的。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有利於統治,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創制統一的文字書寫形式,故秦文又稱‘秦篆’,後人又用‘小篆’稱之,以與‘大篆’區別。小篆字形呈長方,奠定了後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東方老人接著拿出一張拓片,道:“剛才你只認得幾個字,那麼這張你應該都認識了。”
靜思一看,滿臉欣喜,竟是自己非常喜歡的隸書《曹全碑》,其用筆圓潤精美,筆法嚴謹,波磔鮮明,行筆自然流暢,轉折處已多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