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制,不得私役百姓;規定權勢之家不得買貧民為奴;多次下詔敦勸農功和派遣使臣到各地勸農。死於1135年,時年61歲。
Ps: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內容不斷新增。
第一章 送別
桐剪秋風,楓林盡染。
洛陽通往雁南的山道上,兩騎健馬一黑一黃正自奮鬣揚蹄,八蹄過處,落葉飛舞;凜冽秋風中,益發教人秋意蕭瑟。
領前的黑馬上是三十多歲青衣長衫的男子,長著一張國字臉,神情俊朗;跟在他身後的黃駒,鞍上則坐著一個年約十七、八歲的錦袍少年,少年氣宇非凡,身形碩長,腰間懸著一柄黑鞘長劍,叫人一望而知,這個俊逸的年輕人,顯是一個練家子弟。
兩騎出了洛陽境地,委折而馳,繞過山道,但見前方官道上緩緩而行的一列車隊,黑馬之上的男子神色才略顯寬慰。
他馬不停蹄,催動馬力,當離車隊不過百尺之遙時又疾聲高呼,“天鳴兄,且等子瞻!”
車中,蒙天鳴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呼喚,連忙吩咐車伕將馬車停下,掀開車簾尋那呼聲源頭。
頃刻,兩騎已追上車隊,齊齊在車前勒韁停下。
看清兩人,蒙天鳴匆匆下了馬車,向兩人抱拳鞠禮,“原來是子瞻賢弟、少遊賢侄!”
蒙天鳴口中的“子瞻賢弟”正是北宋時的大文學家兼名臣——蘇軾,蘇東坡;那少年兒朗便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少游。
蒙天鳴和蘇軾同為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京城會考時兩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一見如故,當下便相邀到了酒樓飲酒吟詩,談古論今。
後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裡。
熙寧二(1069年)年當蘇軾服丁憂期滿還朝,仍授本職時,朝野舊雨凋零,已不是他二十多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離京幾年,宋朝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宋神宗——趙頊即位,任用王安石為相國,實施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
俗語:“京官難做。”
蘇軾夕日的好友蒙天鳴對新法——青苗法於普通百姓的損害之舉,更是狂炮猛轟,屢屢頂撞當時深得宋神宗趙頊寵信的相國——王安石;若不是宋太祖趙匡胤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怕是早已被捕下獄,冤死獄中,更不會有眼下流放代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蘇軾結伴秦少游策馬相追送行的情景。
見蒙天鳴出車相迎,秦觀首先翻身下馬,抱拳還禮,“天鳴叔叔安好。”
蘇軾卻顧不得諸多禮節,丟開韁繩走上前去握住蒙天鳴抱拳的雙手,“前日才得知兄長被貶代州團練副使,賢弟連夜追趕,險些錯過了為兄長餞行。”
北宋朝廷重文輕武,蒙天鳴進士出身在朝中也是個文臣,可身為將才之後,卻也是能文能武,想他祖上是誰?正是先秦時的大將蒙括。此時的蒙天鳴頭上沒有如一般的官員一樣戴著烏紗幞頭,也沒有戴官帽,而是插了一根玉簪,把頭髮束起來,顯得格外的英氣;濃眉之下,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卻是光芒內斂,並無被貶流放落魄失意的神色。
蒙天鳴嘴唇輕抿,從蘇軾掌中抽出一手反握在他手背之上,“有勞子瞻賢弟牽掛,為兄感激不盡。”
“原本以為此次回京後能與天鳴兄把酒言歡,豈料會是今日這番情景……”說到此處,蘇軾原本清朗的聲音已略帶哽咽。
蒙天鳴竟只是淡淡一笑,回答蘇軾,“子瞻不必傷感,把酒言歡,又何需你我兄弟同在京師?”
“天鳴兄說得極是,少遊快快取酒來。”
蘇軾一代文儒風騷,同故人相聚豈能少了美酒在手?
秦觀立即從馬袋裡取出早以準備好的美酒、器皿,為蘇軾、蒙天鳴各斟了一杯。
“天鳴兄,賢弟先飲此杯,為兄長餞行。”酒不離詩,詩在酒中,蘇軾才華橫溢,盛名於世,杯酒一飲而盡,佳句脫口而出,“與君世世為兄弟,相逢一醉是前緣,幹!”
“幹!”蒙天鳴擎杯仰脖,杯中不餘半滴。
乘秦觀再次為兩人斟酒,蒙天鳴緩緩嘆道:“唉,這次下放代州團練副使,卻也了卻我一生宿願。”
蘇軾微微怔了一下,疑當蒙天鳴經此變故已變得心灰意懶,所以才有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