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2/4 頁)
藏”,認定他即為地藏王菩薩應世,尊其為“金地藏”。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與峨嵋山、五臺山、普陀山並稱為“四大佛教聖地”,地藏王菩薩因此也有了個出家僧人的造型。
三是彌勒菩薩(或稱佛、羅漢,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的僧侶像,前文已有介紹,這裡不在詳述。
而在《西遊記》一書中,我們也絲毫找不到須菩提祖師和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相關的身份背景,除了身份、服飾的差異之外,菩薩類神明手中的法器也許有多種多樣,但也一樣絕對不會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也不可能會是菩薩類的神明。
㈦佛陀,佛陀是佛教的頂級神明,(簡成“佛”,信徒們常敬稱為“佛祖”)。儘管佛陀是佛教的頂級神明,但是依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的。所以佛陀的隊伍也是相當的龐大,常見的說法是西天有“三千諸佛”,而實際上這個“三千諸佛”是泛指,意思為很多,也指全體佛陀。在這“三千諸佛”裡,其領袖神明當為“三佛”(前文已有介紹,這裡不在詳述)而“三佛”中的首領大神為釋迦牟尼佛是無任何爭議的。那麼《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不是這“三千諸佛”中的一員呢?似乎很令人詫異。要將這“三千諸佛”逐一與須菩提祖師做個對照實際是件不容易做的事情。
不過,細細品味《西遊記》,我們依然會發現,須菩提祖師也不屬佛陀類的神明。其一,裝束不對,“佛陀”這個品階的神明其裝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菩薩”一樣,也早已成為定式。除彌勒佛有僧侶裝以外,其他的佛陀都是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發,兩眉之間有白毫或無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帶衣等等這一類的裝束,手中也許有這樣那樣的法器,或者用手擺出這樣那樣的法印,但也一樣不會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其二如果須菩提祖師為佛陀類的神明,佛祖如來大可不必親去靈霄寶殿,或者說即便去了,也不必動手,讓一個(假設為佛陀類神明的須菩提祖師)佛陀跟去出手即可。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西遊記》第八回裡,佛祖如來降服孫悟空之後,回到西天的雷音寶剎,“三千諸佛”(全體佛陀)都來迎接如來的歸來,如果須菩提祖師為佛陀類的神明中的一員,當在這迎接如來的歸來隊伍中。但《西遊記》書中並沒有提到這一點,而且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如果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出現在這樣的隊伍裡,那這“三千諸佛”(全體佛陀)的隊伍也就變味了。
也有很多書友朋友說,須菩提祖師為佛祖如來的另外的化身,專門點化孫悟空的。其根據是按照佛教的說法,佛祖如來有無窮法相和幻身。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恰當,也可以說是種想當然的結果,因為在《西遊記》書中,作者對須菩提祖師的描述和佛祖如來是有著實質性區別的。 。 想看書來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十一)
在佛、道兩教為爭奪信徒而跨越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兩教之間的神明互相拉來供奉,經典互相借鑑使用,宗教用語互相使用等等,已經是種普遍性的現象。但是,這並不能遮蓋佛、道兩教各自的特點、特色。在宗教理論方面,都有各有千秋,獨樹一幟而出彩的地方,道教的為其宇宙觀理論;而佛教的則是其人生觀理論(當然在佛、道兩教跨越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佛、道兩教這方面已經有很多的揉合和借鑑,互相運用的理論)。
道教的宇宙觀理論十分龐大和繁雜,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礎理論,以自然崇拜、主生、養生為主旨,對天上的星宿、以及諸多自然現象,都賦予了神仙的概念,從而激發人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誘導人們修道成仙,長生不老,以升入天界。在古代,在全真道教產生之前,道教的信徒多為權貴階層與其宇宙觀理論有著重大的關係,因為權貴階層不存在衣食之憂;不存在手中錢財匱乏之慮。吃飽了、喝足了、女人玩夠了,就想著怎麼樣長生不老,天上的日、月、辰是怎麼回事,白雲在天上飄來飄去多自在等等,有了這樣的慾念和好奇心,那麼就修道吧,特別是宇宙觀理論一定能滿足這些權貴階層的心理需求。道教的宇宙觀理論中,對於天上(天界)神仙住的地方,那是描繪得豐富多彩,是一個堪稱完美,並且是一個“白日飛昇”後住上去之後就會長生不老、與天地永壽的世界。相比之下,佛教的宇宙觀理論就顯得有些單薄。如佛教的“天界”起初就是“西天極樂世界”,後來的大乘佛教又劃分出東方淨琉璃世界、娑婆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