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東海王(第1/2 頁)
“這蘭陵縣在東海郡頗為有名,除去郡府所在的剡縣,能與蘭陵相比的縣城,整個東海郡也就一兩座。”
蘭陵縣城的南門外,一名器宇軒昂的青年正立於車前,指著那縣城做著介紹。
此人名為左清,是臨淄左家之人,論輩分乃是左淵的弟弟,不過是庶出,他就是這次被派過來,迎接陳止的人。
先前陳止一行從貧瘠小鎮離開,沿著官道北上,隨後在途中村鎮見到了等在那的左清。
按左清的說法,他們是因為接到訊息太慢,耽誤了時日,但看那風塵僕僕的樣子,確實是一路急趕,為防止和陳止走岔了,就在必經之路的鎮上等候,還要時時刻刻派出人去,防止錯過,好在最終等到了陳止。
跟著,左清這一行七人,就加入了車隊,除了左清之外,還有六人,包括了四名護衛,和兩名左家子弟,論輩分比之左清要低上一輩。
左清作為青州之人,對沿途之地頗為了解,他這一加入進來,沿途的風土人情說的是頭頭是道,一直說到了蘭陵縣城。
聽著他對縣城的描述,劉綱卻問道:“宣武之時,不是將東海郡一分為二了麼?東邊為王族封地,而這西邊包括蘭陵縣在內,不是獨立出來了麼?”
左清一聽,就笑道:“劉公子問得好,宣武皇帝英明神武,一統天下,他將東海一分為二,自是有著用意的,不過東海王賢名遠播,如今在朝中主政,世人敬仰,就是這西東海的百姓也早就心嚮往之,所以這裡的人,也是以東海之人自居的。”
此言說的頗為隱晦了,但背後的潛臺詞,卻表露無遺——
由於東海王如今權勢滔天,當年宣武皇帝的佈置,已經是形同虛設了。
說到這裡,就能看出新漢朝皇族諸侯王的特點來了,他們被冊封為王后,不光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權柄,同時還能參與朝政、兼任朝臣。
若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凡是總要考慮當時的局面。
這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根源要追溯到新漢班子草創之時,陳止也曾參與其中,所以他很清楚,當初劉備集團南下的時候,為站穩腳跟,過多的向世家讓步,導致世家權重,後來為了平衡,不得不重用宗族之人,給他們實權,加以制衡。
這樣的情況,在宣武一統之後同樣存在,加上北方新定,需要信的過的人鎮守,冊封了多個同姓王,這些王爺同時在朝中擔任職位,正是為了給皇族撐腰。
這個舉動,在後世看來,肯定是弊端眾多,但在當時卻是個切實可行的辦法,而且宣武帝本身鎮得住場子,他總不能為了避免今後的隱患,就無視近在眼前的危機,那樣的話,可能就沒有今後了。
“我等已在城中備好了客棧,就等著陳先生你們過來。”左清這邊說完,和城門守兵交涉的僕人也回來了,同行的還有城守頭領,後者一臉討好的笑容,跟在邊上。
簡單的交談過後,車隊駛入城中,等他們進了客棧,蘭陵縣令的請帖也發了過來,邀請他們參加晚宴,但在這封請帖上,主要標註的人是趙興,而是不是陳止。
越往北走,訊息流通的越慢,陳止的影響力逐步衰減,最能明顯的表現出一個人家族、背景和根基程度。
陳止不會將這些放在心上,一到客棧,就休息了起來。
左清挑選的這家客棧,乃是蘭陵縣中頂尖,佈置尚可,眾人經過幾天的車馬勞頓,此時安歇下來,格外讓人有舒暢感,陳止也不例外。
所以他就連春秋枕都不用,直接小睡了一會。
到傍晚時分,陳止才重新起身,整理了一番後,到了下面的大堂,和幾名好友聚首。
趙興笑道:“我剛才在城中轉了一圈,這蘭陵縣還真繁華,比之武原要勝上幾分。”
左清就附和起來:“趙君好眼力,蘭陵之地,自從宣武之後,就是溝通東西東海的要地之一,所以多商賈,自是繁華。”
陸映則道:“我看到幾個佈告欄中,有不少都是東海王府釋出的訊息,東海王在此地的影響力,還真是不小。”
“東海王是有名賢王,他的話當然有很多人聽從,”左清倒不覺得奇怪,顯然是見得多了,早有耳聞,“不光是東西東海,再往北的琅琊郡,也對東海王很是推崇,那位琅琊王年紀還小,很多政務都是請示過東海王,才會施行。”
“東海王竟有如此威勢?”
連陸映聽聞此話都有些意外了,他長居江東,對朝廷的事情也有了解,也聽過東海王的大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