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蒼頡循聖,作則制文(第1/2 頁)
王川對書法之道也有研究,論造詣或許不怎麼樣,但這並不妨礙他對書法品鑑和欣賞。
事實上,因自家老爺對書畫的偏愛,王川跟在王謙身邊,著實是見過不少名家作品,其中有古人流傳下來的,也有當世名家的作品。
正因如此,王謙、王川等人一見陳止那幾封書信才會意外,因為四封信上的字,在些許細節上不同於現行字型,雖能看出過往的骨架和端倪,但在神韻上明顯有延伸和發展。
現在,王川站在陳止身邊,看著他一筆一劃的書寫,將自家老爺的《明月賦》一個字一個的謄寫下來,隱約之間,彷彿在字裡行間看到了一抹夜色、一輪明月!
“這……寫的分明是隸書,可筆畫間卻又有篆字的神髓,字形似於畫!與那四封書信上的神韻全然不同,隱隱又是一種新體!”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
作為象形文字的代表,漢字筆畫本就有臨摹乾坤萬物的深意,而陳止筆下的一筆一劃,竟彷彿溝通了夜色美景與文字筆畫,將《明月賦》中對明月的欣賞和讚美,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將每一個筆畫、字形背後的自然原型勾勒了出來。
這種奇特的韻味,很快就讓王川沉迷進去,深陷其中,忘記了本來的目的。
等到了這篇賦的後半段,王謙的文章從明月引申出來,借物喻人,將對過往親人的追憶、對王家子侄的期望逐步展現出來,陳止的字也將內裡繁雜的思緒、情感刻畫出來,瀰漫而出。
王川這樣深知內情、瞭解王謙生平的人,立時感覺到了文字深處的一抹哀愁,一絲憂傷,隨後又逐步展現出對未來的期待。
以文贊景,借物喻人。
文章百變,但根源還在人文。
等陳止擱下筆,整篇《明月賦》已然爛熟於心,對那位清湖先生的觀感也有了變化。
“這是一位有才之人啊,以文觀人,文藻還在其次,對家族的期盼,對自身責任的承擔,都堪稱士族英傑,難怪能有這般名聲。”想著想著,他將寫好的字微微一吹,墨香四溢,自有兩名青衣漢子過來收拾,拿著上好的封蠟給軸頭塗抹,整理文章表裡。
王川也從恍惚的狀態中恢復過來,可心裡還殘存韻味,回味無窮,他看了一眼陳止,鄭重的拱了拱手,由衷道:“這次沒有白來,多謝先生了。”話中已有了敬重的意思了。
再一次,王川對陳止改觀,將之放到了比自己要高的位置上,服了。
“能讓清湖先生滿意就好。”陳止點點頭,對王川的態度並不陌生,前世不知多少人都是如此待他。
他一邊說,一邊揉了揉手腕,這書法之道,和腕力、勁力相關,他凝神書寫一篇不短的文章,自然也感乏力。
“現在的身子骨不比前世,還要稍微錘鍊一下,得練練技擊,這樣不光有益身體,也可以進一步提升書*底。”
這裡可沒有內力之類的超自然力量,但卻有著特殊的運勁技擊技巧,前世他就曾以此練兵,這一世身子健壯,底子還行,但還需雕琢、錘鍊,因此有了想法。
很快,陳止就從記憶片段中找到一些前身練劍的畫面,只是那把長劍還在燒燬的家宅瓦礫之下。
“得找個替代品啊……”
“辛苦先生了,”王川注意到陳止的動作,滿臉感激,又道:“先生之前與我聊到法家之說,想必也知道貴靜書院的事,若是有暇,不妨來我武原王家,王家藏書比之陳府也不逞多讓,可以借閱,相信有先生這幅字,我家老爺斷無不許。”
“哦?”陳止神色微動,他對法家學說是真感興趣了,不光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篩選,更出於自身的求知慾,但算算時間,在篩選之前,該是來不及去王家借閱了,但看書為學本就不是為了篩選,因此他還是承了情,“那是最好了,有機會一定拜訪。”
王川接著欲言又止,想了想,最後還是說道:“有個訊息,不知先生有沒有聽說,就是青州有名的書痴,最近在彭城地界遊學,此人博覽群書,為了觀書,甚至散了萬貫家財,若是能尋得此人,與他印證學問,相信對先生大有裨益。”
“書痴?”陳止回憶片刻,搖搖頭,沒在前任陳止的記憶中找到半點痕跡,只是憑著王川的描繪,他意識到此人對自己或有大用,“不知這位是什麼來歷?竟被冠以書痴之名。”
“此人為琅琊王氏之人,”王川既然開口了,就有了知無不言的意思,“愛書成痴,平生志向就是閱遍天下書籍,為此周遊天下,傳聞有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