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輯。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呂本中:北風吹夢長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宰相呂公著逝世,封申國公,諡正獻。呂家是北宋著名的官宦之家,連出了三呂宰相(呂蒙正、呂夷簡和呂公著),呂公著執政剛毅嚴謹、得高望重,因此,所有的朝廷高官,包括宣仁高太后和宋哲宗,都來出席葬禮。5歲的孫子呂本中聰明伶俐,一直深受爺爺喜愛,站在遺像前大哭不止。
“孩子”,宣仁高太后拍拍小孩的肩膀,撫摸著他的頭,嘆道:“孝於親,忠於君。孩子,努力學自己,男兒當自強,加勉吧!”
小呂本中似懂非懂地看著太后,使勁點點頭,用小手抹去眼淚,漸漸收住了哭聲……
一眨眼,小呂本中長成了溫情儒雅的青年。他勤奮好學,喜愛詩歌,熱衷參加詩詞派對,經常跟著陳師道、黃庭堅等人學詩;呂本中早期的詩風清新流美;有時也求新刻峭,旨趣幽深。 一次,他與朋友喝酒作詩,酒酣耳熱之際,搞了一副名為《江西詩社宗派圖》的戲作;因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其 源流皆出豫章(豫章是江西的古稱)”,戲稱之為“江西詩派”。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以地域來劃分派系,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趣的是,呂本中是開封人,當時並沒有將自己列入“江西詩派”; 但後人卻因他提出了“江西詩派”這個名稱,都視其為“江西派詩人”。
在談到詩詞創作時,呂本中率先提出 “悟入”說。在《童蒙詩訓》中,他說:“作詩必要悟入處,悟入必自功夫中來,非僥倖可得也。”又提出了“活法”之說:“學詩當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所謂“活法”,即活學活用,不要墨守成規,類似武林俠客練到的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
不過,呂本中的這些文學理論雖然高明,但他自己的詩,卻算不上一流。倒是他無意中作的一些小詞,雖不及詩之渾厚,但在描寫離愁別恨、風花雪月之情時,引入民歌情調,顯得活潑生動,格調清麗自然,感情真摯細膩,更受到後人的稱讚。最著名的是《採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
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
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這首詞寫男女離別相思之情,自然貼切,構思精巧,言辭清麗,頗有民歌的韻味。
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青年呂本中也過著詩酒風流的無憂生活。這種風流肆意的生活,也大膽反映在詞中。如表現約會離愁的《減字木蘭花》: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樹下。
此夜江邊,月暗長堤柳暗船。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
來歲花前,又是今年憶去年。”
還有這首香豔的《長相思》:
“要相忘,不相忘,
玉樹郎君月豔娘,幾回曾斷腸。
欲下床,卻上床,
上得床來思舊鄉,北風吹夢長。”
陳如江認為呂本中的詞“流動明暢,清麗自然,詞風格與韋莊之疏放為近,呈現出清新流美的民歌風味,是對小令的開拓。”但韋莊擅長白描,寥寥幾筆,閨情離愁就極為出彩,呂本中詞顯然難以媲美。
然而,呂本中以構思精巧見長,詞淺而意深,比如這首《踏莎行》,借梅思人,手法新穎別緻,意境迷離秀美: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絕。
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舊時,探梅時節。
老來舊事無人說。
為誰沉醉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如夢令》寫相思之情,淺顯直白,流暢清麗,自然清新:
“海雁橋邊春苦,幾見落花飛絮。
重到柳行西,懶問畫樓何處。
凝佇,凝佇,十頃荷花風雨。”
《浣溪沙》呈現婉轉悽清的朦朧美:
“共飲昏昏到暮鴉,
不須春日念京華。
邇來沉醉是生涯。
不是對君猶惜醉,
只嫌春病卻憐他。
願為蜂採落殘花。”
但是,呂本中的這種詩情寧靜的書齋生活,很快就被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
金兵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