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青瞳也站起來,周毅夫死前再三告誡不可給百姓多添磨難,元修的主意她也不贊成,她道: 我們不是起義,而是要得迴天下,失了民心得不償失,必須有人坐鎮安民。
元修不悅,嘟囔道: 參軍可計算過沒有,我們軍中的將領一城一個幫助文官坐鎮,遊擊以上的軍官都得用了去,這仗還怎麼打 除非現在參軍能憑空招來許多兵馬!
他們仍舊叫著青瞳參軍,其實出兵前景帝已經封青瞳為平逆元帥,又特許她代天下令,皇帝的命令稱為旨,太子的命令稱為喻,而平逆元帥的命令稱為規,青瞳下達規令的分量僅此於上面二個。
景帝一向憑自己的喜好隨意獎賞身邊的人。青瞳嫁去邊關就封了個相當於親王的大義公主,武本善投誠,只建寸功,就要封他護國公。在京都,給景帝餵狗養鬥雞的太監享受二品大員俸祿的就有七十多個。用不著的時候都封,何況這次青瞳與危難時救他脫困,景帝頭腦發熱時什麼都捨得給。實際上,這個英俊風流的皇上在宮中人緣很好。
平心而論,這一次的封賞也過了,如果青瞳不是帝室血脈,那日後隱患無窮。只是青瞳現在太需要說了話能算,於是並沒有推脫。
和她不是那麼熟悉的人都改口稱大帥,但是不光今天參加會議的高階軍官還叫她參軍,以前定遠軍前鋒軍計程車兵甚至元修一些屬下都沒有改口。
參軍的全稱是參贊軍務,就是記錄糧草軍械薄子的書記都可以任命這個官職,每個大軍中都有幾十個參軍,只能算軍中末吏,可是青瞳這個參軍叫響了以後,大苑今後二十年軍中有參軍職位的人都被稱為某某大人,沒有人去叫他參軍。
這些人急起來和她說話也不太注意,聽元修帶著諷刺的話,青瞳卻上了心, 憑空變出許多兵馬 青瞳在地上來回走動,皺眉思索著,突然她道: 元修!你看我要是直接任用那些盜匪協助文官坐鎮行不行 他們手下都有人,不需要耗費我們的兵力。
此言一出,在場所有人全倒退一步。
參軍!你這也未免太過異想天開。 元修道: 盜匪盜匪!我們前堵後剿之下他們還總偷空出來殺人搶掠,要是光明正大封官,那還不放開了殺啊!能安民嗎
武本善緩緩搖頭,道: 不然,我就做過盜匪,這些人不像你想的只是一股敵對勢力,他們內部複雜的很,真把地盤給了,他們未必會殺人 嗯,我想不明白,這事似乎不是斷不可行。
林逸凡眼睛一亮,元修也皺起眉頭,武本善話少,但言出謹慎,他甩開腦袋裡對盜匪的習慣印象認真思考起來。
青瞳思忖很久,再和手下諸人認真商量過,最終決定包括那些要塞也不留守兵,全力回攻。青瞳下達了一個大膽的規令,授予全國百十個大匪武官職位,讓他們替她坐鎮地方,真的就讓盜賊坐起安民的武官來。
開始軍隊還拉長戰線,戰戰兢兢的在一旁警惕,準備隨時應變,但是結果理想的出乎任何人意料。這些盜賊中有一部分是被逼無奈才當賊的,他們願意被收編,可還有一部分不敢相信朝廷或者更願意當盜賊,他們根本就不接旨意。這些人都是有野心的,然而他們嘴裡雖然說著對這個官職不屑一顧,也未必去屬地就職,但是卻不約而同的不去動自己屬地的百姓了,而且別的盜匪要來,也要考慮是不是不給他們面子。
況且職位有高低之分,有幾個自認能力高出同僚的匪人得到的官位不理想,對得了高官的匪人便暗中懷恨。 ^
這個元帥也不知道是不熟悉他們的勢力劃分還是有意為之,許多人的勢力範圍都搞錯了。是武功縣的任命他做元寶鎮的都統,是三門鄉的卻又封了個石門裡千騎,有些就借勢吞併自己屬地的其他盜賊,即便他們自己不去屬地,原屬地的匪人也十分忌諱。就算盜賊中有頭腦清醒不惦記別人的,也控制不住別人惦記自己,匪人彼此間的爭鬥一下子激化的無以復加,青瞳只用了幾個虛職,就讓他們騰不出手來為難官兵了。
大苑北部匪人的內鬥維持了一年之久,比內戰的時間還長,最終的勝利者只有聊聊幾人。他們縱使勝利也沒有力量和已經平定的王朝抗衡,而在幾百支隊伍爭鬥下的倖存者,也個個具有上將之才,青瞳沒有食言,任命他們為武官,編入當地駐軍中坐鎮邊塞,這股尚武之風讓大苑多了好幾位功勳卓著的大將,也讓後世史官就這道規令是偉大還是陰險爭論不已。
同時匪人的內亂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南邊寧晏地盤也有盜匪,反正是虛職,青瞳也並沒有吝嗇,把還沒到手的地盤官職也封出去了,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