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量的調節措施,促使奴隸主把所有過剩貨幣全部上交給國王,或者某個權臣,或者說所有的貨幣都向著經濟統治階級的核心流動,而絕大部分奴隸主卻會因為投資失敗,不但沒有獲得任何的權力,反而把自己的財物虧損了很多,這個之後,奴隸主不但不會再妨礙生產力的發展,還開始發瘋地想要生產力飛速地發展。
奴隸主之間有了級別差,在最底層的奴隸主,開始不顧一切地進行生產,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的奴隸制度,在不久之後就開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奴隸主也沒有心思再去管具體的商品到底能生產多少,而是想盡辦法,要得到各種各樣能在國王那裡換取權力的財物,於是,奴隸主開始給予奴隸一定自由,甚至給予一定的生產資料,然後把自己的土地等等的生產資料交給奴隸,讓奴隸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生產,奴隸主只是每年、每月或者按照其他什麼規矩,讓奴隸上交一定的租金、糧食等等的東西,奴隸主就專心地運作手中的各種商品,謀求權力——於是,奴隸主開始向地主轉變,奴隸向農奴轉變。
奴隸社會後期,經濟統治階級核心人群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不再把各種商品的生產直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是租給下屬,然後收取租金、糧食等東西,自己則專心使用獲得的權力不停地剝削其他奴隸主的利益,換湯不換藥的封建社會就此產生。
農奴,作為一個能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貨幣、商品,的一個新階層,出現在經濟社會中,數量比地主的數量多上了許多倍,由於農奴受到了地主的剝削,因此農奴手中持有的屬於自己的貨幣與商品的數量都非常少,但是由於人數的巨大,需求的貨幣量也就非常大,還有,從農奴分裂出來的商業、僱工等等人群為了生存都積極參與到各種買賣中來,貨幣流通的過程就越來越複雜了,甚至到了地主、帝王所有的人合起來才能掌控的局面,為了滿足這些人群的交易需求,換了個名字的地主階級專門開發出許許多多的小額貨幣,地主們在這些小額貨幣的買賣過程中收取各種苛捐雜稅——也就是說這些貨幣的發行也不是什麼善舉,完全是在剝削法判定之後,遵照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目標而增加的貨幣發行量。
地主階級之間的買賣,類似於奴隸主之間的買賣,一邊哄抬物價,迫使國家增加貨幣發行量,一邊把發行的貨幣一點點地收刮到手中,上交給國家購買權力,過剩的貨幣還是不停地往帝王、權臣手中流去。
在這裡,也許有人要說,賣官鬻爵的事情的確是有,但是,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真正掌握著統治權力的人物一般都不是依靠錢買來的,特別是在開明君主掌握天下的時期。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只要把文化知識資本加入進去,一切就變得很順當了——君主僱傭一些擁有管束一方能力的幹才,把社會最底層的生產力發展起來,不用增加各種苛捐雜稅的比例,剝削到手中的利益還是在增多,只是換了一種剝削方式而已。不過這種剝削方式在促進剝削法落實的時候,也開始瓦解剝削法的根基,開始向公式法演變。
1。2。2。2。3 會滅亡嗎
剝削*滅亡嗎
剝削法存在的最大缺陷是:所有過剩貨幣都由經濟統治階級持有。也就是說只要經濟統治階級把貨幣拿出來使用,那麼整個社會就會產生巨大的通貨膨脹。貨幣雖然在非常迅速地貶值,但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奴隸主(奴隸在奴隸社會經濟系統中只能算成生產工具)與農奴擁有的貨幣數量,在整個流通貨幣總數量中的比例卻會減少,再加上統治階級所有的利益都是從最底層,層層剝削上來的,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經濟危機:社會最底層的人沒有足夠的貨幣購買生產資料進行再生產;統治階級自身在急劇的通貨膨脹中,也會損失利益。
也許會有人說:“你定義的剝削法不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嗎,難道統治階級有了整個社會絕大部分的財富後,還會不滿意?為什麼還會把所有的貨幣甩出來使用?而且,很多封建社會時期的國家,在出現危難的時候,一般都是貨幣不夠用,從來沒有聽說是因為錢用不出去造成的,你這麼說有什麼根據?”
我就來狡辯一下。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作為經濟統治階級,什麼才是他們的財富?就商品而言,應該可以認定,這些經濟統治階級擁有的財富中,最主要的商品是各種金銀珠寶——也就是具有貨幣功能的商品,放置上百年都很難損失其含有的價值量,而這些商品在人類歷史程序中,除去裡面包含的文化知識資本外,全都是貨幣功能的體現。像吃穿住用等的商品,因為使用年限比較短,或者經常得花錢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