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公式。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2。2。3。1 公式法的建立
在封建社會後期,地主階級為了追求利益,為了推進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就會進行各種剝削制度的嘗試,結果就是出現各種社會制度的互相碰撞、經濟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社會階層的分化、階層跳動等等現象,不過裡面最重要的現象,卻是貨幣發行量的控制方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先不管是剝削法,還是公式法):經濟統治階級對待過剩貨幣,不再進行儲藏,而是把大部分的過剩貨幣投入到某些生產領域。
封建社會後期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主要的原因是,以地主為主組成的經濟統治階級,在佔整個國家的商品生產很大比重的農業生產上,剝削到的利益已經很難再增加了,手中的貨幣又沒有什麼用處,早已經放得發黴了,經濟統治階級就會嘗試各種推進生產力發展的辦法,在內部互相搶奪會影響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開始向國外發展:航海、探險、尋找礦藏、建立殖民地等。
這些行動,肯定會使各個不同程度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之間出現交流,國家之間存在的商品差異,價格的不同等等獲利因素,就會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易出現——類似於原始社會部族之間開始出現交換的時候。
當某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某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突然變大的時候,已經束縛住生產力繼續發展的貨幣控制方法,就會導致兩個國家內部的經濟統治階級出現矛盾:買方,因為把過剩貨幣儲存起來,那麼整個國家都沒有多餘的貨幣用來購買商品;賣方,因為市場上缺少貨幣購買生產資料,某種商品的生產力很難發展起來,一旦買方以較高的價格來購買某種商品,要麼打破國內的供需平衡,把整個國家的商品價格抬高(惡果:社會最底層出現破產),要麼加大閉關鎖國程度,看著到嘴的油水溜走。
現在,我把一個國家合併成能夠自給自足的一個人,就可以發現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跟兩個部族之間的關係沒有什麼兩樣:甲喜歡上了乙生產的茶葉,甲因為自身剝削法的執行,不可能拿出錢來購買,那麼眼紅的甲,有什麼辦法弄到茶葉?以物換物,存在著變相的貨幣,是在破壞剝削法——很明顯,把一貫外擴的剝削法用出來,直接到乙這裡搶,或者把乙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乙有實力,那麼就閉關鎖國,或者給甲一個狠狠的教訓,要是乙沒有實力,那麼就只能成為甲嘴裡的魚肉。
當甲發現,許多國家都喜歡自己的某一種商品,例如茶葉,那該怎麼辦?當然是高價賣過去,但是自己的生產力根本不足以生產出那麼多的商品,想要擴充套件種植面積,自己所擁有的土地又很有限,自己生存必須的商品又不能不生產!還有,某些國家的經濟統治階級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不願意國民購買甲的商品,採用高關稅的貿易壁壘對付甲。甲為了增加自己的商品數量,同時開啟別國的貿易壁壘,掠奪、搶劫、佔領並建立殖民地等等急功近利的,變相發展自己生產力的方法,在剝削法的推波助瀾下肯定就會風行起來——既能把自己的過剩商品傾銷到他國,又能利用他國的資源增加自己的商品數量,這些暴力措施帶來的利益是非常可觀的——有的國家甚至有這種想法:“把世界上所有過剩貨幣都存放到我這裡來!”
國家之間的經濟戰,跟部族之間的戰鬥有非常大的區別,那就是地理與人口的因素,不過,這些因素在各種先進的交通工具、武器等東西出現的時候,影響力就會慢慢地減弱,吞併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因為這些,所以才會出現世界大戰?可是出現世界大戰的時候,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帝國主義時期了!”我先要承認,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明白,剝削法退出歷史舞臺的標誌、公式法建立的標誌。
在一定的時期內,經濟統治階級採取這些殘暴的暴力措施,能獲得相當豐厚的利益,那麼整個經濟統治階級,是不是就成為“資本家”這種新興的經濟統治階級呢?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直接透過暴力措施獲取利益,並不等於經濟統治階級把過剩貨幣投入到生產領域了,就像某某公爵派兵建立了兩塊殖民地,然後就只是坐在家裡收取貨幣,那麼他還是地主,不是資本家。
當地主擁有的貨幣越多,可以購買到的國王權力就越多,甚至擁有了超過真實國王的權力——軍政大權全部落進自己的手中,這到底是新的國王,還是什麼?歷史上的例子讓我很難分辨。只能透過貨幣發行量控制的措施來區別,但是能一貫執行某種控制措施的人,需要透過大量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