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3/4 頁)
位叫魯富義的老大爺,六十好幾了。
卻精神矍鑠,腿腳也利索。
送他的三個孫兒來入伍,還說若是隊伍上肯要,他老人家也算一個!
擦拭拆解的時候,拿上一支夏曼利槍,竟然老淚橫流、泣不成聲。
弄得臨時充當“教員”的那些人不知所措,趕緊向吳毅報告。
安慰一番,再溫言詢問。
才知道這老人家,曾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時的一員,用的正是這種夏曼利槍。
甲午戰爭中,在旅順與日寇作戰受傷,痊癒後流落到興隆山中開荒種地、狩獵。
老人識字不多,卻將孫輩賦予“強盛國家,復興中華”八個字,寄託對國家強大的夙願。
此次選了孫輩中槍法好的魯志國、魯志家、魯志興三個送來,就是下定決心要為抗擊日寇出力,以了夙願。
“呵,魯大爺,您放心!
“有你們大家這樣的中國爺們,它小鬼子就休想猖狂!
“這些槍,就是準備分給大傢伙的。
“往後鬼子、漢奸要是膽敢進山禍害,俺們就拿起槍,叫他們有來無回……”
本來就是讓大家先熟悉槍械保養,然後進行必要的射擊訓練,再進行正式授槍。
百多號老少爺們知道讓自己拆解、擦拭這些槍支,並非臨時拉夫幹雜活。
一個個都像呵護孩子般,精心伺候到手的老槍。
儘管他們多數人只用過土火槍,但魯大爺這樣的老人還是有的,當場成了“教練”。
牛筋洞西北面一處山溝,早已佈置好各類靶標。
省卻射擊訓練環節,吳毅乾脆組織他們進行實彈射擊。
第一項是距離一百米固定靶,五發實彈自選姿勢。
跟著再給實彈五發,對一百米外的移動靶自選姿勢射擊。
獵戶不愧是出狙擊手最多的群體,這些人的射擊姿勢各異,反應能力各有千秋。
但射擊水準,都相當不錯,可以用平分秋色來形容。
魯老爺子確實不是吹的,清代新軍打下的底子,加上數十年來用土火槍在山間狩獵。
重新拿起老槍,裝彈嫻熟,射擊更是彈無虛發。
有理由相信,要是對上小鬼子,要他們幾條小命不是問題。
但吳毅沒有什麼人都編入隊伍的偏好,只決定留下魯志興等二十餘人。
而讓老人和其他“落選”山民一樣,扛上到手的老槍,再為他們家其餘爺們捎幾支。
除漢式步槍、金鉤槍每槍配彈一百發,老槍彈有多少算多少,全給帶上。
膽敢這樣做,就不怕“後世”網路時代,也興起“嘴炮族”。
有事沒事架起嘴炮,轟轟一通,“哼呀,武裝平民來抗敵,沒人道啊啦呀呀……”?
嘴炮人士那類神經病、心理病態的怨騷,能拿來算人話啊?
面對敵寇入侵國土、家園,可不比和平時期。
什麼“手無寸鐵”的傾訴說辭,固然能夠打動心地善良的人們。
鬼子這類禽獸卻在恥笑:我們沒讓你們支那人,不肯手上拿點鐵來拼命啊!
確實也是,待宰豬羊任人宰割,你想佔啥“理”?
今後,這些散居各處的獵戶,不再三里一戶、五里一家地分散居住。
而是依照他們的意願,選深山中幾處易守難攻,兼顧方便生產、生活的地點。
形成些十到二十戶的新村子,每村組織一個不脫產的護衛隊。
視情況,加強部分手雷手、榴彈,加強自衛能力。
少量日偽要是膽敢進山作惡,無需動用部隊,就夠他們有來無回。
遇上大批敵人,又可以相互支援,為部隊赴援爭取時間。
百姓具備一定能力自保,多好!
………【第五十九章 舉債成效初顯(下)】………
第五十九章舉債成效初顯(下)
八路窮啊,真的很窮。
窮得老李筒子這樣的不算小的幹部,都恨不得一個銅板掰成八瓣,還能拿去糊弄洋鬼子。
說這八個小銅片,就是八塊大銀元,真的能抵上一大批武器、物資。
窮得後世網路時代的洋崽們,心情大好。
一邊嘴炮轟轟,說蘇聯在抗戰前後對華援助。
國民政府美元、英鎊花不完,不屑要那點兒盧布、破槍炮,全轉手施捨了**、土八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