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異而過眾者,偽也!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性者,心生也;偽者,人為也。
夫其性,由心而發,先天所賦;其偽,慮積能習,而後成偽。
人之性,生而有好利,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生而有疾惡,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故**生,而禮義文理亡。
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如此,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目**,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
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
用此觀之,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
是以,性惡者……
“呵!”就在此時,安逸突然搖頭失笑:“管他什麼性善性惡,什麼時候我也如此多想了!”
他只不過是感嘆一下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人心易變而已,卻沒想到一時間竟然想了那麼多。
如此看來,這沒事亂髮感慨,還真的要不得啊!
安逸一念至此,剛要搖頭甩空腦內想法,卻不由赫然一頓。竟又是沉思起來:
這人心易變,何來堅守本心?
我者,真實、主宰、自在義。謂一切法顯現,因緣和合而有,此乃諸法規律。
淨法於清淨因緣和合而顯,染法於雜染因緣和合而顯。
於染淨法中,皆無真實、主宰、自在的我體可得,是以……諸法無我?!
過去心跟現在心不一樣,現在心跟未來心亦不一樣。但因其變化緩慢,且相續性很強,剎那生滅,所以我們以為有一個自我,其實……沒有!
無我無心,何言堅守?
性邪?神邪?思邪?
……
不知不覺中,安逸心神漸寂,思感空靈,竟於這鬧市之中……入定!
看重生修道者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
第六十五章 悟
且說安逸因困於有我無我,於鬧市之中入定。因為他突然閉目站立,一動不動,自然吸引不少行人張望。
但方今之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人心冷漠,所以雖有好奇者,但卻無一人上前多事,這倒間接成全了安逸一把。
他所修煉,唯心唯我,非道非佛卻亦道亦佛,而道佛兩者之間理念又各有不同,就如這無我之言,便屬佛家。
而此時,安逸卻被這無我之言擾亂心神,當真十分危險!
若他真的不能參破,只怕醒來之後,便是皈依佛教之時!到那時,大道通明錄的修習,怕就到了盡頭。
要知道這大道通明錄唯我唯心,此我雖非真“我”,而是“知”“言”“行”,簡單的來說,就是立下屬於自己的一道,如老子之“道”,釋迦摩尼之“佛”,孔子之“儒”一般,有自己的“思想”、“經義”,此番才是大道通明錄之“我”!
簡單來說,也就是:當他成道之日,不歸儒、釋、道任何一教,因為他有他自己的“教義”。那才是大道通明錄中真正的“大道”,這個功法,可不是單靠點經驗就能升級的。
若不悟道,一切法力皆為虛幻,最後盡皆化為烏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安逸可以亦佛亦道,吸取其中有利的知識,轉換成自己的理念。但他若真的被佛家經義所影響,失去了“我”,日後一心只研佛,那就是斷送了自己的道路。成就始終有限!
而此番他之所以如此容易的就被影響,其實還是天魔元神之故。
前面說到,天魔無形無相,聚散由心,乃吸收世間七情六慾等種種惡相所生。
而安逸此時卻正處在煉神返虛之境,也就是將已經成為實質的元神,練的虛實皆可,可虛可實。
本來這個境界難度頗高,常人百年能成已屬幸事,而安逸卻因為得了天魔元神,對於虛實變化一道瞭然於胸,這一境界的時間當然就大大的縮短了。
但即便如此,原本也需要十年時間,可他卻突然心中有惑,並於不知不覺中入定,想要定中生慧,以解其惑。
如此種種巧合相加,他竟一舉突破煉神,達到煉虛合道之境,而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