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盟軍總參謀長史迪威和羅卓英都跟著英緬軍去印度了,並沒有走杜聿明所謂的那條捷徑。這個訊息讓他的眉頭終於舒緩開來,有了兩位重量級人物作表率,日後新38師被亂扣帽子的機率就要小太多了。
下令往西撤向印度的同時,孫立人用無線電聯絡到113團,要求劉放吾率團向印道、旁濱方向撤退,免作無謂犧牲。然而盡忠職守的劉放吾同時還接到了杜聿明下達的另一個命令,那就是已向緬北進發的第5軍主力仍未撤至安全地帶,113團務必再堅守幾日。
以大局為重的劉放吾又率部血戰了兩天,這才逐步撤離戰場。下團指揮作戰的副師長齊學啟與大隊走散,在護送傷兵途中遭日軍所俘,幾年後被殺害於仰光。作為在清華大學時的同窗,孫立人對齊的死悲痛萬分。
日軍第55師團指揮官最終得知幾天來像釘子一樣釘在伊江西岸,硬是沒讓己方逾越防線半步的這支部隊,正是在仁安羌一戰成名的113團。這個發現讓他震怒不已,第33師團在仁安羌吃的大虧成了全緬甸境內日軍作戰部隊共同的笑柄,聯隊長荒木正三因忍受不了恥辱在戰後切腹自殺,沒想到風水輪流轉,這麼快黴運就降臨到了自己頭上。
打掃戰場時一些中國士兵的屍體,給了日軍很大的心理衝擊。幾乎找不到一塊好肉的軀殼,讓他們看上去如同從地獄裡爬出來的厲鬼終於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有個機槍手甚至是個被彈片炸爛雙眼的瞎子,日本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想象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到了如此地步還不肯放下武器。跟武士道精神比起來,那更像是一種野獸般的殺戮慾望在支配著行動,一種在骨子裡歇斯底里嘶吼著的東西至死都仍未消泯。
埋葬,是這片焦土上還能給予敵軍的最大尊敬,師團指揮官並未阻止自己計程車兵這樣做。意志上的比擬本就是強者更強的進階式,扭曲和醜化本就存在的東西,沒有任何意義。
撕破這道薄弱卻堅固的防線並非唯一目的,中國軍隊在戰略地圖上的撤退路線已經很清楚了,第55師團扮演的不僅僅是追襲者,而是整張獵殺網中的一根絞繩。另一方面,一支從兩萬人中間精挑細選出來的突擊隊很快就整裝待發,名聲已經大到連日本內閣都知曉的113團,是他們將要獵殺的唯一目標——血的恥辱,只能用血來洗刷。
少佐中野太郎是主動請纓率領突擊隊的眾多軍官之一,被挑中的最大原因,在於他個人極高的軍事素養以及堪稱彪炳的戰績。幕府時代,中野家是江戶著名的豪族,族中武士多如過江之鯽。雖然到了近代,宗族已走向沒落,但中野太郎依舊不減對武士道的狂熱信奉,應徵入伍時就隨身帶著祖傳的虎徹太刀。
由士兵升到少佐,中野太郎只用了不到旁人一半的時間。日本對亞洲各國發動的大規模侵略,使得他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應徵者很受部隊歡迎,而骨子裡源自祖先的那份驍勇善戰,則讓他從一開始就像塊乾燥的海綿,吸取戰地經驗的過程快得令人震驚。第55師團入緬之前,中野太郎就已經有了個“屠夫”的綽號,起因是某次清剿行動中,他為了搜捕殘敵而毫不猶豫地縱火連燒了四個農莊,每一個從火場裡爬出來的人都被他手裡的太刀活活劈死。
第五章 殊途(5)
即使在最嗜血的戰友眼裡,平時總是沉默寡言、但每當談起屠殺卻會變得極端亢奮的中野,也不再屬於正常人。
從越南到泰國再到緬甸,中野太郎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踏入過中國境內,像其他士兵一樣親身體驗四億劣等人種如何在帝國鐵蹄下呻吟哀號。在他的觀念中,存在絕不等於合理,軸心國那位慣於素食的納粹元首想必也是出於同樣的心態,才會將猶太人毫無憐憫地投入焚屍爐。
軍隊裡有少數去過柏林的高階軍官,回來後都會談起那裡的工業與科技,談起德國士兵對於元首那種近乎病態的個人崇拜,並對零距離觀測後得出的結論感嘆不已。與他們不同,中野太郎更感興趣的是德日之間相互交流的軍事資料,對於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乃至北非戰場上的精彩戰例,都能如數家珍。他認為一場戰役的勝負,固然有著許多先決條件,譬如軍備優劣、兵力多寡、情報掌握程度,但更關鍵的則在於士兵作戰素質和指揮官臨場發揮。戰爭畢竟不是循規蹈矩的方程式,用頭腦去打仗,懂得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才有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天皇陛下計程車兵擁有一切可塑性,《我的奮鬥》中提到的“種族優秀論”是中野太郎深以為然的,儘管他很清楚希特勒筆下的種族,僅指日耳曼。
“新帝國必須再一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