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第3/4 頁)
,吳世恭多多少少就有些失望。
現在的汝寧軍正在離無名河約二十里的地方。按照路程來計算,還要走一天的時間到達河邊。可是透過偵騎偵察的情況來看,汝寧軍的身後約五十里處,已經有清軍的騎兵跟上,而在無名河的對岸,也開始有清軍出現了。所以說,吳世恭還想要兵貴神速,靠速度和出其不意強渡無名河的想法已經是破滅了。
“去和傅勝、黃定說一聲:不管怎麼樣,先讓工兵團把浮橋架上。他們部隊其他的人快些到近處伐木,多準備些船隻、木板。”吳世恭吩咐身邊的親兵道。
“諾!”
無名河說寬不寬,說窄也不窄。而工兵團所使用的近二百輛大車都是汝寧軍所特製的,這些大車的車架上所安裝的車廂都是可拆卸的。而那些車廂放入水中就是艘小木船。如果把那些小木船連線起來,鋪上木板以後,就能夠在無名河上架設三、四條浮橋。
可是這些浮橋並不寬,堪堪只能夠通行一輛大車,所以憑著這三、四條浮橋,汝寧軍三萬四千人過河就需要三、四天的時間。而這麼長的時間內,兩路清軍肯定早已趕到,所以汝寧軍就不要想著順順利利地過河了。
但不管怎麼說,先架設好浮橋總沒錯。可是如果汝寧軍在受到清軍前後夾攻的情況下強行渡河,必定會陷入苦戰中。甚至要讓最後渡河的部隊作為死兵,死死攔住後方追擊的清軍。如果應對再有失措,甚至會造成全軍混亂,形成巨大的傷亡,把汝寧軍陷入到絕境之中。
唯一值得幸運的是。汝寧軍的轉向繞路也出乎了清軍的意料之外,再加上清軍也是連日激戰。所以能夠迅速追擊而來的部隊並不多。
在汝寧軍身後。有著阿巴泰率領的六千騎兵,他們是一人雙騎苦追趕到的。至於連連激戰之後,消耗了大量體力的鰲拜、譚泰七千多人馬,他們離汝寧軍還有二、三天的路程呢。
而在河對岸,出現的清軍更是少。能夠趕到岸邊的也只有零零散散的近千騎清軍的探子,而清軍濟爾哈朗、阿濟格、豪格、多鐸等主力離河邊還有二天至五天的路程呢。
而這時候的吳世恭就需要決斷。要麼壯士斷臂,捨棄一部分的部隊斷後,主力強行過河與對岸的清軍主力決戰;要麼想盡辦法儲存全軍,但也有可能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最尋常的選擇當然是讓剛收攏的潰兵斷後。就算是潰兵戰敗,也有這麼多人阻擋住尾隨清軍的進一步追擊,而汝寧軍的主力則安然全部過河。
之後汝寧軍將像來遼東路上演習的那樣,抱成一團,形成集團向寧遠衝。按照汝寧軍的兵力和戰鬥力,擊敗清軍肯定不可能,但清軍也很難奈何得了滿身是刺的汝寧軍。到底剩下的路都是一馬平川的草原,根本沒有什麼地形能阻擋住汝寧軍。當然,在這樣的被動挨打之下,汝寧軍最後的路程也將是很艱苦、很被動的。
可是吳世恭並不想把那些潰兵一拋了之。雖然當時收攏、整編他們,就存著要把他們當炮灰的心思。可當真的要拋棄的時候,吳世恭還是有些於心不忍。所以他就絞盡腦汁要想個兩全其美的計劃。
可是說實在話,吳世恭並不是一個驚豔絕倫的軍事天才,讓他想個面面俱到的軍事計劃確實是有些為難他。吳世恭只能夠努力回憶起前生今世所知道的一切戰例,就想要尋找出一個相類似的,再依葫蘆畫瓢去模仿學習。
想著想著,吳世恭是眼一亮,他立刻大聲向親兵們吩咐道:“快些把所有軍官召集過來!注意!就召集我們汝寧軍自己的軍官。”
……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在飛馬鎮副統領薛石厚率領下,汝寧軍騎兵協三千四百多騎疾馳無名河邊,並在上游七、八里水淺處泅渡過河。
之後,薛石厚率軍橫掃河對岸,驅逐了清軍在對岸邊上的近千偵騎,併為汝寧軍開闢出一塊可以架設浮橋的空地。
接著,汝寧軍的工兵團全力架設浮橋,在當天黃昏前,先後架設了三座,並把汝寧軍二百多輛戰車和兩個營的兵力運送過河,初步建立了橋頭堡。
當天晚上,汝寧軍整夜不停息地過河,在凌晨,河對岸已經排佈置好了一個很嚴密的車陣,並運送過去兵丁六千餘人。
得知汝寧軍開始強渡無名河,清軍的兩路兵馬都開始了提速。在十二日午時,濟爾哈朗、豪格等兩部清軍共一萬一千人馬趕到車陣前,開始與汝寧軍對峙。他們就是要防止汝寧軍衝出橋頭堡,並且等待後援的清軍趕到以後,再用挖壕溝的方法,把汝寧軍圍在這背水的絕地處。
而阿巴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