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部分(第3/4 頁)
塔山、松山兩城共一萬五千的明軍。而滿清得到了錦州。塔山和松山共二萬五千明軍的投降以後,立刻擇其精銳補充至漢軍旗和三順王漢軍中,使得清軍的實力來了一個飛躍。
而在此役過後,明朝在遼東邊防的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山海關也更加孤立空虛。大明朝已經完全失去了在山海關一線同清軍相持抗衡的能力,將來如何防禦清兵對關門的進犯,已經成了一個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的難題。(未完待續。。)
第七百九十章小女孩心思
而中原農民軍那裡,傳來了也是壞訊息。
在傅宗龍兵敗身死後,明廷於十一月間提升陝西巡撫汪喬年為陝西三邊總督,令他火速準備,東出潼關,同左良玉部夾剿李、羅聯軍。而汪喬年奉命後“即飛檄各邊調集兵馬,戴星治械措餉”,積極籌備提兵入豫。
而在發兵前,汪喬年感到李自成羽翼已成,氣候大非尋常,於是便想出一條“奇計”,他密令米脂縣知縣邊大綬把李自成的祖墳掘毀,以為這麼一來風水既破,李自成必敗無疑。於是這幫也不知道是迷信愚昧,還是不務正業的傢伙,除了把他們的仇恨盡情地發洩到李自成先人的枯骨之上以外,還把墓中捉到的一條小蛇視為即將化龍之靈物,極盡渲染鋪張之能事。
崇禎十五年正月,汪喬年在西安登壇誓師,“斬蛇以徇”。二月間,他率領總兵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張國欽、張應貴等統兵三萬出潼關。而陝西官軍進抵洛陽時,李自成、羅汝才部農民軍正把左良玉部官軍包圍在郾城。
汪喬年認為這是同左良玉會師合擊義軍的大好時機,就把步卒留在洛陽,領著二萬騎兵兼程前進。汪軍到達襄城時,當地一群官紳遠道來迎,要求官軍為他們復仇,並且告以李、羅聯軍的虛實。
這讓汪喬年是大為高興,他神氣活現地說:“賊在吾目中矣。二三日間當為汝軍掃蕩賊氛,碎元兇如齏粉也。”
接著,汪喬年下令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三總兵各領所部,分作三路進至襄城以東四十里,同被困郾城中的左良玉部遙為聲援。自己則率領總兵張應貴部四、五千人入屯襄城。
李自成和羅汝才等偵知汪喬年的軍隊已經到達襄城,立即撤出包圍郾城的部隊。西向迎擊來援的陝西官軍。二月十三日,農民軍於襄城東面初戰告捷,明總兵張國欽被擊斃。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都不戰而走,逕自奔回陝西。
而左良玉在農民軍主動解圍後。不僅沒有西向夾擊農民軍,反而乘機帶著部眾向東溜走。總督汪喬年遂成了光桿司令。於是農民軍再次進攻襄城,到十七日攻克,明總兵張應貴戰死於炮火中,汪喬年亦被活捉,帶到城北韓家莊經李自成親自審訊後處決。
緊隨著這兩封戰報,就是來了一封朝廷的調令。而這封調令的內容就是:讓汝寧軍急赴黃河登陸。加入到督師丁啟睿的大軍中。
農民軍殲滅了汪喬年的部隊以後,乘勝連克豫中的大批城鎮,並逐步掃清了開封城的外圍,為三攻開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因此,朝廷急令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和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領大批軍隊來援。官軍總數多達十八萬。加上吳世恭所率領的汝寧軍二萬一千人馬,共號稱四十萬。準備連營河上。擺出了同李、羅聯軍展開決戰的陣勢。
而吳世恭看著那封調令,就“噗嗤!”一聲樂了出來。吳世恭原先選擇的歸程就是入黃河,在開封府上岸,之後武裝行軍,耀武揚威般返回汝寧,給予李、羅聯軍以威懾。
可是現在的情形可就不同了。汝寧軍肯定要改變計劃,不再趟這灘渾水了。於是吳世恭一收調令,對著船艙外就大喊道:“來人啊!”
“是!”遲明躲在艙門外領命。
“讓船隊轉行向濟寧,我們在濟寧上岸。再透過歸德回汝寧。讓部隊把旗幟什麼的都收起來,動靜弄得小一些,別再引起外人的什麼注意了。”吳世恭吩咐道。
“諾!”
“再派人去丁督師那裡,就說我們汝寧軍急返回汝寧,要防著陝賊南下。如丁督師能把陝賊趕往汝寧、歸德,咱們汝寧軍會出兵的。”吳世恭接著吩咐道。
“諾!”
吳世恭看著戰報和調令的時候,並沒有讓在船艙內的羅輕君避讓。所以羅輕君也知道吳世恭的命令與朝廷的調令是截然相反的。雖然不怎麼懂國事,羅輕君也忍不住自己心中的疑問,於是她就問道:“夫君!朝廷是讓您去丁督師那裡,您卻回了汝寧,這樣拂了朝廷和丁督師的臉面,不太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