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部分(第2/4 頁)
定總督楊文嶽也率領著總兵虎大威部也是再渡黃河,進入河南。而左良玉部則是由南向北直向李、羅聯軍而去。再加上山東總兵劉澤清率二萬人馬正透過大運河、黃河運兵。李、羅聯軍頓時處在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為了重創這支最後的農民軍,薛永利出兵四萬五千,以南陽、汝寧和歸德三路糾纏住了李、羅聯軍的主力,但汝寧軍也並不急攻,他們就是要等其他各路明軍趕到之時,把李、羅聯軍壓向“友軍”處,想要讓他們拼個兩敗俱傷。
可就在此時,松錦之戰慘敗,明軍全軍覆沒,吳世恭和北征的汝寧軍失蹤的訊息傳回了汝寧。這訊息一下子震動了汝寧軍中所有的人。
內宅中的夫人們哭哭啼啼、六神無主自不用提,而汝寧軍的高階文武開始了緊急商議,他們商議的關鍵有兩點內容:一是吳世恭的下落究竟如何?二是萬一吳世恭發生了不測,汝寧軍的將來的首領將為何人?
鑑於吳世恭的威望,也為了維持汝寧軍的團結,汝寧軍的那些文武一致決定:如果吳世恭發生不測的話,必將由其直系子裔來繼承位置。可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該由吳世恭的哪個兒子繼承呢?
有三個候選人——薛呈麟、吳呈瑛和薛呈平。
應該說,作為嫡長子的薛呈麟是天然的繼承者。可是薛呈麟並不在汝寧,而且他在京城,很容易被大明朝廷控制,因此,現在的薛呈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候選人。
按照順序,接下來的應該是薛呈平。可是現在的薛呈平是寄養在李月奴這裡,而李月奴的出身很低賤,變相地也就降低了薛呈平的地位。而且因為薛呈平的身份被嚴格保密,很多汝寧軍的文武甚至都不知道吳世恭有著薛呈平這個兒子。因此。如果把他給推出來,可能很不服眾,甚至會引起汝寧軍中某些人的懷疑,造成汝寧軍的分裂。
至於吳呈瑛,他的出現會造成原薛府出身的軍官的竭力反對。也是一個可能造成分裂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候選者。
所以這麼一來。就引起了汝寧軍文武們之間的爭執了。而以鄧啟帆為代表的,大多數的汝寧軍文武都保持著沉默。其實他們都是無所謂是吳世恭的哪一個兒子即位,只要是吳世恭的直系子裔即可。因此,這些人其實都是中立者。
可是以張之恆、吳世恭的七哥吳世禮、李馨的幾位兄弟為代表的文官,就竭力推薦吳呈瑛即位。而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是要維持吳世恭的姓氏,二來有著吳呈瑛母親——李馨可以垂簾聽政。不會大權旁落。
因為薛府出身的軍官大多數都是在出徵,所以這時候在汝寧這裡,吳呈瑛即位的呼聲就變得最高。
而這訊息一傳到在前線指揮的薛永利耳中,他立刻發急了。在這時候。剿滅李、羅聯軍已經是變得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汝寧軍的繼承人問題。
於是薛永利立刻下令不再與農民軍戰鬥,各支部隊逐次掩護,都撤回至汝寧。而周巡與書墨率領他們的部隊將斷後,並在汝寧軍控制區之外組成防線,抵擋住李、羅聯軍的侵犯。尤其是薛永利嚴令:這兩支部隊絕不能隨意調動,更不能退回至汝寧、歸德和南陽。
周巡是汝寧軍軍隊系統的二號人物,而書墨曾經為吳世恭的書童,所以這倆人在繼承人問題上都有著極大的發言權。薛永利就是不讓他倆在汝寧出現,防止出現任何節外生枝。
接著,薛永利就帶著自己的直屬部隊急歸汝寧。而這一汝寧軍巨頭的出現,頓時讓風向出現了一面倒。在薛永利竭力支援下,最後暫時尊薛呈麟為吳世恭的繼承人,並且汝寧軍將組成以鄧啟帆、薛永利等人為首的眾議團,共同決策汝寧軍的一切事務。
所幸的事,薛永利辦事還是有著分寸的。雖然他出動部隊把張之恆等人軟禁了起來,但並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至於李馨和吳呈瑛,他們就被禁錮在了內宅中了。
可是汝寧軍這一驟變,卻讓河南的戰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就是左良玉。
因為左良玉與吳世恭可謂是結怨很深,因此他在出徵的時候,一直都很注意汝寧軍的動態,生怕汝寧軍會出什麼動作,在背後陰他一下。
所以當左良玉一得知汝寧軍撤兵以後,他就毫不猶豫地回撤。根本不顧傅宗龍的命令,只想著離李、羅聯軍和汝寧軍越遠越好。
而這麼一來,李、羅聯軍終於等到了久違的戰機了。
當時的傅宗龍還是對李、羅聯軍緊追不捨,他們還根本不知道汝寧軍發生了重大變故呢。當九月初,傅宗龍指揮的賀人龍、李國奇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