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部分(第1/4 頁)
雖然想明白了這一點,但張之恆還是接著責怪道:“大人!雖說如此,您也不應焦急如此!”張之恆的話也很有道理,再怎麼說,晚些發生爭鬥總比立刻刺刀見紅的好,要知道,現在的吳世恭畢竟羽翼未豐,樹敵不宜太多。
吳世恭也是滿臉苦澀,搖頭長嘆道:“哎——!與先生明言,此次大戰將士英勇非凡,指揮也無失誤,可我還是犯了輕敵,小瞧了韃子,以為憑一萬六千汝寧軍就可大敗韃子,可沒成想韃子如此難啃,傷亡如此之大,因此,此戰雖勝猶敗,一旦處置失當,可能我們好幾年的心血全都白費了。”
“為何如此?”張之恆立刻大訝道。因為加入汝寧軍的時間較短,所以張之恆並不完全明瞭汝寧軍的財政狀況。
“先生睿智,正想向先生討教。”於是吳世恭就把汝寧軍將要面臨的狀況詳細地向張之恆介紹了起來。
首先,吳世恭為張之恆對比了一下汝寧軍和清軍的戰鬥力。吳世恭認為:汝寧軍比清軍強上一點,但強的不多。
吳世恭分析道:汝寧軍的優勢是火器,因此,正面對抗佔優;而清軍的優勢是全騎兵,機動性較強。而兩軍的指揮、戰術、單兵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差不多。
如果兩軍再次正面會戰,吳世恭有信心,即使不是摧枯拉朽,也能夠把清軍平推打敗。可是如果清軍主動撤退或者遊斗的話,汝寧軍可就沒轍了。而且這是在兩軍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的。所以接下來的分析中,吳世恭就有些悲觀了。
這次汝寧軍傷亡的人中,是以教導協、飛馬鎮和火炮協的兵丁為多。這些兵丁不是技術兵種,就是汝寧軍的老兵,應該說都是汝寧軍的精英。所以這樣的傷亡已經讓汝寧軍傷了元氣。
而清軍方面,雖然傷亡與汝寧軍差不多,可是吳世恭估算過,遼東滿蒙聯軍的數量不會低於二十萬(其實這是吳世恭估算得高了),應該說還沒有傷筋動骨。所以這裡外一比較,汝寧軍與清軍的實力其實拉得更開了。
接著就是恢復性。清軍那裡因為情況不明,吳世恭估算不出。可汝寧軍這邊如果要恢復戰前的水平,起碼需白銀四十萬兩,其他的馬匹、物資還不算。而此次出征,汝寧軍根本沒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可以說是分文未得。所以現在的吳世恭也遇上了與崇禎皇帝一樣的問題——糧餉無處籌措。
唯一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吳世恭擁有超過十萬的護莊、護礦和護路隊,所以預備的兵源還不缺,但是阻礙爆兵的關鍵也是錢。
最後吳世恭向張之恆坦白了汝寧軍的家當。現在的汝寧軍,可以動用的壓箱底的錢最多就是七、八萬兩,所以這個缺口很大。
而吳世恭回汝寧就想再透過變賣一些產業籌措四、五萬。可是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來源了。所以這個缺口相當大。因此,吳世恭才會答應顏繼祖,想要得到一些是一些。沒辦法,現在的吳世恭也是窮瘋了。
“那大人再發債券,向士紳籌措如何?”張之恆問道。
“我已想過此法,可前債未清,後債難解,士紳家浮財畢竟有數,他們又大多買股票、存錢莊,最多籌措二、三萬,真是杯水車薪啊!”吳世恭早就想過這個辦法,但汝寧、歸德的遊錢投資的方向太多,股票和期貨的吸引力也太大,所以對發債券,吳世恭也沒什麼把握。這時候的吳世恭真有種作繭自縛的感覺,自己發明的金融產品,卻吸走了市面上大量的錢財,以至於現在就是想借債,都很難借到。真是成也股票、敗也股票啊!
“那大人可有多餘的土地發賣?”張之恆又問道。
“汝寧軍所擁有的土地其實也很緊,傷殘、陣亡兵丁撫卹、退伍兵丁安置、莊農贖買到期、農奴轉為自由民分配,都聚在了這幾年,其實土地已不夠,就是寅吃卯糧,也支撐不了多長的時間。唯一可動用的,只有這次濟南之地和鄭遊擊夷洲之地。”
“可濟南之地賣不出價。連年災荒,地價已壓到極低,急著想出手,更是難尋買家,除非我們再讓價格。而夷洲之地更不可能了。除非是賣給鄭遊擊,要不,連一個買家都找不到。可鄭遊擊根本不缺夷洲之地,所以那地方有也是無。”一邊說,吳世恭一邊抓著頭皮,這時候的他顯得是相當的煩惱。
張之恆也感到相當棘手,又想了半天,他也只能夠說道:“那大人也只能減少兵額了。以兵之精來替換兵之數了。”
吳世恭再次苦笑了一下。他知道這個問題很棘手,詢問張之恆無非是死馬當作活馬醫。見到張之恆也拿不出辦法,吳世恭的心中反而是落下了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