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部分(第3/4 頁)
不敢完全相信,所以必須趕快將羅汝才接回,在楊嗣昌來到夔州之前,一起奔往川北,尋找機會回到陝西,免得被包圍在夔、巫之間的萬山叢中。
可當十天後,羅汝才趕到時,張獻忠卻意外地得到了羅汝才截獲的官軍的一封塘報。而在這封塘報中,張獻忠他們得知:秦良玉親率三萬石砫將士從重慶今夜東來,馳援大昌和夔州,約於二十二日可以開到。
九月,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農民軍突擊大寧境內的要衝竹菌坪,秦良玉和張令率部阻截。張令中箭陣亡,所部潰敗;秦良玉的白桿兵負隅死戰,幾乎全軍覆沒。
老太太帶著少數殘卒逃回老家,從此固守鄉土,不再出兵作戰。秦、張兩部失利後,其餘川軍更加不堪一擊。張獻忠和羅汝才經達州(今達縣)、巴州(今巴中)一路向西,於十一月中旬渡過嘉陵江,攻克了川北重鎮劍州(今劍閣)和梓潼,轉而向南直逼成都。
張獻忠、羅汝才流動入川,造成明朝上下一片混亂。楊嗣昌不得不離開襄陽大本營,於八月起親自入川追剿。但他的行營和本標輜重沉冗、人員龐雜,在四川泥濘的山道上進展遲緩,根本追不上迅疾如雷電的農民軍,在各處負責堵截的川軍又無力抵擋。
農民軍在四川長驅直入,如過無人之境,編了個歌謠說:“前有邵巡撫(邵捷春),常來團轉舞;後有廖參軍(四川監軍道廖大亨),不戰隨我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楊嗣昌一面抱怨川軍無能,“蜀兵之脆,將領之愚,至不堪言”,一面急調湖廣、陝西各路部隊入川。
但左良玉抱定了不損失自己實力的主意,對接連八次命令拒不執行,後來乾脆帶上部隊進入陝西興安(今安康),遠遠地避開農民軍。陝西的賀人龍等部也拖拖拉拉,不想入川作戰。最後被逼無奈終於入川,打了幾次敗仗,就再也不敢同農民軍正面接觸。
而朝廷中四川籍的官員和四川的地方官卻為了張獻忠的這次入川大肆詆譭楊嗣昌,說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楊為武陵人,明代屬湖廣省)故意驅敵入蜀,以鄰為壑。
楊嗣昌連日在山間奔簸,得到的卻只有前線不斷失利的壞訊息和四川官紳的惡言惡語,真是氣極敗壞。他把失敗歸罪於川、陝等處的官軍,攻劾他們堵剿不力。
為此,對楊嗣昌絕對信任的崇禎皇帝把邵捷春逮捕治罪,最後斬首於西市。陝西總督鄭崇儉被革職,後來也被問成死罪。但就在明朝方面一團混亂的時候,張獻忠和羅汝才卻連克什邡、隆昌等川中、川南州縣,於十二月初攻陷了川南的重要城市瀘州。接著又返師向北,破仁壽、逼成都、陷德陽,繞道川北東渡嘉陵江,在崇禎十四年初拿下巴州、通江,最後沿著長江北岸勝利出川,重新回到湖北。(未完待續。。)
第七百三十二章猛然出現的李自成
張獻忠、羅汝才部在四川千里大遊行,攻克十幾座州縣,隊伍日益壯大。楊嗣昌憚心竭力調兵遣將,圍追堵截,最後損兵折將,一無結果。
造成這種局面,除了諸多客觀因素,所謂大勢所趨之外,也有楊嗣昌個人主觀方面的原因。鄖陽撫治王鰲永曾經上疏論楊嗣昌說:“嗣昌用兵經年,不能蕩平賊寇,並非謀慮之不長,正因其操心之太苦。天下事,總挈其大綱則易,事事用心則難。何況賊情瞬息萬變,今數千裡征伐機宜,一切盡出嗣昌一人之手,文牒往返,動輒旬月,號令與事機違背,無怪乎戰敗之報屢聞。……臣以為嗣昌之統馭諸將,不必人人授以機宜,只需核其機宜是否確當,執其要領,去其繁瑣,決策奇謀以制勝。何至於遷延歲月,老師糜餉?”
王鰲永對楊嗣昌的評論還是公允而有見地的。在自以為是、事必躬親這方面,楊嗣昌確實同崇禎帝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在明末諸臣中的確特別聰明幹練,但這種聰明幹練也正是造成千裡轉戰,排程失靈,將帥不和,軍心渙散的重要原因。
而崇禎皇帝總是喜歡那些在某些方面同自己有內在一致性的臣子,對於這個楊嗣昌又難得信任到了實處,當然聽不進王鰲永一類的話,因而降旨對他進行申飭,仍然鼓勵楊嗣昌繼續我行我素。楊嗣昌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仍然事無鉅細一管到底。到崇禎十四年春天,戰局終於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
張獻忠和羅汝才的這次入川,完全打亂了明軍圍剿農民軍的部署。而在這時候,因為大批的明軍調到遼東作戰,中原的官軍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而被張、羅聯軍這麼一攪合,中原圍剿農民軍的形勢完全就顛倒了過來。所以說,張獻忠和羅汝才這最後一次聯合作戰,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戰果,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