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部分(第3/4 頁)
以後,雖然使得天下震動,讚歎聲是不斷,可是其所控制的地盤未擴大一畝,所擁有的兵力還減少了一萬多。所以這些天鄧啟帆正要尋個機會來規勸吳世恭清醒一下頭腦呢。沒想到今天卻聽到吳世恭很明白汝寧軍現在的情況,這讓鄧啟帆是十分欣慰。
“當務之急就是李總兵和江守備。”吳世恭點出了目前汝寧軍面對的重點。
回到汝寧以後,吳世恭立刻開始武裝江澄的部隊,把其擴充到一個協七千人馬(汝寧軍這次回來軍制有所變動。這在下面將介紹)。而江澄成為了這個協的統領。雖然吳世恭安排了大量的汝寧軍軍官和部隊加入到了這個協,但是此時江澄已經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吳世恭,所以他並未反對這樣的做法,反而因為自己受到了重用而感到相當高興。
可是李祿卻有些厭倦沙場征戰了,他向吳世恭提出:他將向朝廷告老回京城。不想再擔任南陽總兵一職了。當然,鑑於李祿和吳世恭良好的關係。李祿也將把自己的部隊完全託付給了吳世恭。
平白地得到李祿的部隊。吳世恭當然很歡迎。可是吳世恭卻不想讓李祿告老。畢竟朝廷如果再派遣一位南陽總兵的話,汝寧軍將損失掉自己在南陽府的利益。所以這些天吳世恭一直在規勸李祿保留官位,讓其名義上還是佔著南陽總兵的位置。
鄧啟帆也點點頭,同意了吳世恭的想法。他說道:“其實能讓長敬你兼管南陽府最好。不過長敬此次德州之事有些莽撞了,不知朝廷將會給你什麼封賞。”
“也不去想什麼封賞了。當時難忍這口氣,就要給那些貪生怕死之輩一個警示。畢竟我們還是官軍。不見得以後一直孤軍奮戰,就是要讓其他的官軍明白:別惹我們汝寧軍,要不然,我們絕對會有仇報仇的。”吳世恭說道。
聽了這話。鄧啟帆笑了笑。反正事已發生,也難以挽回,所以也沒必要糾纏於此事了。他最後問道:“那這次借了這麼多的銀子,長敬想把汝寧軍擴充到多少人馬呢?”
“和永利叔算過,準備擴充到七萬!”吳世恭答道。
“七萬?是否太多?現在我們周圍可是風平浪靜啊!”
“既然已經借了,那總得早日多奪些土地歸還,不大動干戈已經不行了。山川司和軍情局來報,谷城和房縣的張賊、羅賊根本就是詐降,他們隨時會反,我們也要早做準備。再說,不管那些陝匪是真降還是詐降,我們逼也要逼得他們早日再反。”
吳世恭現在就是希望農民軍再次把湖光、陝西和四川攪得一團糟,那汝寧軍正好順勢進入這些地區,多控制住些地盤,多搶奪些財物、人口。不過,汝寧軍也不會完全把農民軍給消滅,就是要養寇自重,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實力。
因此,在總結了與清軍的血嶺之戰以後,汝寧軍就進行了一定的軍制變動,最大的變化就是把每個步兵團擴充到了四個營兩千多人。
吳世恭發現,在此次與清軍騎兵的對抗中,千人的方陣已經難以抵禦大批騎兵的衝撞了,因此,他就擴充了方陣的規模,增加了每個方陣的火銃手,以準備未來對抗騎兵集團。
所以現在的汝寧軍將以每個步兵團排成方陣,形成四十乘四十的大方陣,增加其厚度,阻攔住騎兵的衝撞。此外,每個步兵團還有四百名火銃手,這樣的火力也能夠最大程度消弱騎兵衝撞陣列的密度。
而汝寧軍的每個協依然有著三個步兵團。這樣也可以讓每個協排好左、中、右三個方陣,可以進行獨立的戰鬥。而每個鎮就將縮減為兩個協一萬八千多人馬。其他的團屬、協屬和鎮屬火炮和騎兵也各有調整。
汝寧軍的六個鎮的編制不變,另編有李祿、江澄和歸德書墨的三個獨立協,此外水師也有一個水師陸戰協。而民團的編制將會全部取消,都將編入汝寧軍的部隊中去。
因此,如果汝寧軍全編的話,最終的總兵力將會超過十四萬。但是目前因為糧餉、人員、馬匹和裝備的缺乏,所以暫時先擴充到七萬人,等於是半編的狀態。
但不管怎麼說,因為借款解決了最困難的財政問題,汝寧軍已經開始爆兵了。(未完待續。。)
第七百章激流勇退的餘子璉
崇楨十二年五月,北京城。
今天的崇楨皇帝和楊嗣昌又是相談甚歡,不知覺忘了時間,於是崇楨皇帝再次留楊嗣昌在宮中用了晚膳。
雖然崇楨皇帝節儉,晚膳的菜品並不多,可御廚所做,那菜餚依然精美。可用膳的倆人卻無心品味,他們都抱著“君子食不語”的古訓,都在沉默地用著餐,所以在用餐的殿堂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