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第3/4 頁)
萬。
而這股農民軍雖然人數最少,但可以威脅到鳳陽和南京,再加上他們身後又有張獻忠的跟隨、支援,所以立刻造成了南京城的恐慌。
於是南京鎮守太監盧九德再次領軍出征,率領著黃得功和劉良佐兩支官軍共四萬多人,要阻截住革左五營的東犯。可他深怕兵力不足,又不可能調動駐守在鳳陽的重兵,於是也把目光對準了汝寧軍。
而南京城和揚州城確實富裕,為了說動汝寧軍合圍革左五營,並切斷革左五營和張獻忠部的聯絡,他們也派信使疾馳汝寧,承諾只要汝寧軍出兵,就支付給報酬十五萬兩。
在一時三刻之間,汝寧軍頓時成為了周圍地區的香饃饃,各地官府爭先恐後地要求汝寧軍去做救世主。
可是鄧啟帆、薛永利他們也被突然出現的狀況給搞蒙了。就在半年之前,農民軍中有名的張獻忠、羅汝才還在四川,當時張獻忠才幾千人馬,羅汝才堪堪超過一萬;革左五營躲在大別山,五營人馬加起來還沒有一萬;李自成更是以為他掛了呢。
可一轉眼,李自成有了七十多萬,而且就在汝寧北面的開封城;張獻忠有了五十幾萬,而且就在汝寧的西南襄陽城;革左五營有了三十幾萬,就在汝寧的東南,再加上羅汝才,他的兵力也膨脹到了四萬多。羅汝才這次又與張獻忠發生了不和,他再次與張獻忠分手,正在往與李自成匯合的路上呢。
要知道,羅汝才的兵力一直維持著一萬至四、五萬之間,他向來是以質取勝的,所以他的真實實力一點兒不比其他三路農民軍差。
怎麼會這樣呢?雖說汝寧軍制定的是養寇自重的政策,可是根本沒想把這寇養成巨寇啊?而且現在這些巨寇都是圍在汝寧、歸德周圍,給了汝寧軍以巨大的威脅。
而在這時候,汝寧軍就一定要做出抉擇了。他們不可能分兵三路,三面開戰,所以一定要決定一個首先攻打的目標。
可還沒等鄧啟帆、薛永利他們商議出來個一二,又一個震驚天下的訊息傳到了汝寧,而這一訊息也完全使得五省圍剿農民軍的明軍指揮系統完全癱瘓。而那個訊息就是——總理楊嗣昌自殺了。(未完待續。。)
第七百三十四章楊嗣昌之死
洛陽、襄陽兩城的失陷和福王、襄王兩藩的被殺,也標誌著楊嗣昌督師圍剿的徹底失敗。他是在匆匆趕回湖廣之後才接連聽到這兩個如同炸雷一般的訊息的。到這時候,他已經完全絕望了。
幾個月在四川賓士于軍旅之中,早已使楊嗣昌疲憊不堪,出川時已是重病在身。他回到湖廣後乘船先順江來到荊州(今江陵),住在郊外的沙頭市(今沙市),本來想休養一下再圖進剿,但立刻就聽到襄陽傳來的噩耗。
楊嗣昌作過兵部尚書,深知失陷藩封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何況督師一年多來,勞師耗餉,流寇反而大熾,這本身也足以致任何一位軍事統帥於死地了。他又為沒能平定內亂,不能報效給了自己極其特殊恩寵的皇帝而痛心。
於是楊嗣昌就在寫給湖廣巡撫宋一鶴的信中沉痛而又無奈地說:“天降奇禍,突中襄藩。僕嘔血傷心,束身俟死,無他說矣。”一切都已無望,只有以一死來報皇恩了。
而心灰如死的楊嗣昌卻在這時候再次聽聞到洛陽傳來的訊息,這對他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三月初一日,他死在沙頭市的行轅裡,時年五十四歲。
楊嗣昌雖然死了,但從來對他心懷成見的朝臣們還是一直揪住不放。早在他的死訊傳到京城之前,兵科都給事中張縉彥就以陷城失藩的罪名攻劾他。崇禎皇帝也對自己最信任的楊嗣昌這樣壞了大事也很憤怒,降旨“自督師以下,排程失宜,巧言善欺”,讓有關衙門依法議罪。
這一下,朝臣得到了機會。以吏部尚書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大僚為首的一批文臣紛紛上疏要求撤銷楊嗣昌督師的職務,追究他的責任,其中猶以言官們最為活躍。但直到這時候,崇禎皇帝對楊嗣昌的信任還是沒有完全衰退。也許還因為楊嗣昌出京督師是由他特命的,也要顧及自己的面子,因而他一反常態,沒有懲辦失事的楊嗣昌,反而對其大為袒護。
崇禎皇帝為這件事特意召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員進入乾清宮,很不高興地對群臣說:“楊嗣昌是朕特簡任用的,用兵沒有成效。朕自會鑑裁。何況他尚有可取之才,你們見到朕有議罪之旨,就一起排擊,紛紜不已。如果真是出於忠君正直,為何不在張縉彥糾劾之前就提出來呢?這次暫不深究。各疏留中,告訴你們知道。”朝臣才不好意思再多說。
不久。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