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部分(第3/4 頁)
建議卻沒有被理睬。
既然想不出什麼戰略上的安排,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對各部的監視了。於是崇禎皇帝再次任命了一批太監到各處監軍,高起潛總監(山海)關、薊(州)、寧遠,盧惟寧總監通(州)、德(州)、臨(清)、(天)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杜勳總監宣府,楊茂林監視大同……受命之前,他對這些大太監們淳淳囑咐,一副把身家性命都託付出去的樣子。
受到崇禎皇帝重託的太監們也頗為激昂慷慨,似乎抱定了捐軀報國的決心。但文臣武臣們對於情勢危急中又大用太監,分散事權,卻是極為不滿。
兵部抗議說:如此政出多門,必定會使各處長官和將領無所措手足,請求收回成命。崇禎皇帝卻照例堅持自己的決定。但靠幾個太監監軍當然不可能真正增加部隊的戰鬥力,後來這些太監絕大多數都帶頭投降了大順軍。(未完待續。。)
第八百六十五章寧武血戰
六月初二日,寧武關城。
山西總兵周遇吉看著堂下的原副將熊通,輕蔑地“哼”了一聲,接著他就拍著大案,大聲呵斥道:“我受朝廷的厚恩,怎麼可能跟著你們這幫卑鄙無恥之徒一樣叛逆!你統領兩千兵馬,不去阻擊流寇,反而為流寇來做說客?”
接著周遇吉就向親兵大聲地下令道:“來人啊!把這反賊斬首示眾。”
在熊通的一陣慘叫求饒聲中,一群如狼似虎的親兵立刻上前,把熊通給拖了下去……
當大順軍東渡黃河入山西后,立刻兵分兩路: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攻太原、大同等地直逼居庸關;另一路由劉芳亮率領出固關趨大名、真定等地北上,準備南北合擊京師。
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的日益逼近,山西總兵周遇吉,準備沿黃河佈置河防,扼其上流,並向朝廷請求增兵。而此時的大明朝廷已經調不出什麼機動兵力,兵部僅派遣副將熊通統領二千士卒前來援助。於是周遇吉命令熊通防守黃河之後,自己匆匆趕往代州建立阻擊防線。
可就在此時,形勢突變,平陽守將陳尚智已投降李自成,並勸降熊通。而李自成也讓熊通去遊說周遇吉歸降。可是周遇吉一見到熊通後,就怒斥不已,並當即將熊通斬首,命令手下堤塘都司楊志榮將首級送往京師,並繼續請求朝廷增派援救之兵。
說句馬後炮的話,如果這時候朝廷把豐臺大營和通州大營的明軍撤入北京城,再調集遼東的關寧鐵騎和京城附近城池的明軍支援上去,未必不能擋住李自成的大順軍。
等到清軍和汝寧軍纏鬥到京城,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來個“三國混戰”,大明朝也未必不能苟延殘喘。雖然這樣做是放棄了北直隸其他所有的城池。但畢竟北京城保住了,崇禎皇帝還能安然無恙,憑藉著大明朝名義上的正統性,至少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其實這時候的大明朝廷中,也是有著這樣的有識之士的。
當大順軍開到太原的訊息傳到京城以後,薊遼總督王永吉與順天巡撫楊鶴就商議:“不如撤離關外四城而獨守山海關,調吳三桂的兵馬來守衛京師”,並聯名上疏提出這一建議。
可是當崇禎皇帝把這一奏疏出示給閣臣陳演、魏藻德等人時,陳、魏等人卻感到事情重大,不敢冒然表態。退出來後。兩人就在私下裡偷偷地說:“皇上一時心急,想這麼做。此事若定下來,一旦又後悔了,而以棄地之罪殺了我們,怎麼辦?”
最後。內閣就提出一個緩衝方案:請吳三桂之父吳襄進京擔任中軍都督府提督,由皇上召見他商定戰略大計。當然。這商量的結果上文已經敘述了。因為湊不出糧餉而無疾而終。
接著就是朝廷各位大臣們的相互扯皮。還有京城抵制捐輸、組織逃亡等亂相了。可是這般議來議去,卻議而不決,卻白白浪費了勇將周遇吉,以及他所率領的數千將士。
周遇吉,遼東錦州衛人,善騎射。少入伍,是憑藉累累戰功從士卒一步步升遷為統領三千人馬的京營遊擊的。當時京營將領很多都是靠走門路、拉關係取得職位的官宦子弟,有的甚至連馬都不會騎,更別說帶兵打仗了。可是他們卻還看不大起來自基層行伍、性格又忠厚耿直的周遇吉。
而周遇吉就勸說他們說:“各位都是嬌生慣養的紈褲子弟。大敵當前的時候,怎麼能肩負起保衛京師的使命。為什麼要白白享用朝廷的俸祿,不抓緊時間操練武功,為以後抱效國家儘早做些準備呢?”可是他的這一席推心置腹的話,反而招來同僚們的嘲笑。
之後,周遇吉隨兵部尚書張鳳翼與清兵連續作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