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部分(第3/4 頁)
否食言,根本毋須他人相信!”面對著楊廷麟軟中帶硬的話,吳世恭的回答是十分狂妄,“其實現在就是你們自己在選擇:一條就是帶著你們的黑雲軍離開,去做那一方軍閥;一條就是放棄軍權,與我們汝寧軍一起攜手,共治這泱泱中央帝國。何去何從,其實都在你們手中。”(未完待續。。)
ps: 謝謝一月來諸位朋友的訂閱、打賞和投票。
萬分感謝!
第八百九十章京城中的雜音
見到了氣勢上已經佔到了上風,吳世恭立刻放緩了語氣,苦口婆心地規勸道:“餘督師!楊先生!左先生!三位都是飽學之士,本應該在朝廷上指點江山,沒曾想在今日操起了兵戈。而在這餓殍遍野的亂世中,三位能心繫百姓,操持起如此局面,像什麼人品高潔、卓拔超群等恭維話,我也不多說了。可三位真的想把一身所學浪費在同胞相殘之中嗎?”
“難道你們不想海晏河清?難道你們不想普濟萬民?難道你們不想開疆拓土?難道你們不想名垂青史?只要我們攜手,文治你們來,武功我來做。還一個清平世界,還一個強漢盛唐。”
“莫說我要奪你們兵權,咱們換個位置想一下,如果你是我,你們能安心讓黑雲軍待在身邊嗎?你們又會怎麼做呢?也就是以前多少有些交情,我才把話坦白了說。雖說這話聽起來不怎麼動聽,可都是我的肺腑之言。三位先生!你們為天下蒼生就交出兵權吧!”
聽完了吳世恭一番長篇大論,餘子璉他們都是沉默不語。雖然這番話很動人,也很有道理,但這三位也都是成熟的政治人了,不會隨意地被他人的話語給打動。所以過了好一會兒,餘子璉才開口說道:“長敬!此事甚大,讓我們回去商議一下吧!”
吳世恭點點頭,站起身,做出一個恭送的手勢,接著他說道:“那就給三位三日。京城賊虜橫行,不能在此地多留。望三位海涵!不過說句醜話:如三日後無音,你們既不回豫,又無訊息,我汝寧軍將立刻向你等開戰,非我心狠手辣。只是無奈之舉。抱歉!抱歉!”
一聽這話,餘子璉他們停了一下腳步,接著都拱手向吳世恭行了一禮。吳世恭也同樣的拱手還禮。在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之前,雙方最後還是以禮相待。
當吳世恭相邀餘子璉,並向他傳達了最後通牒以後,兩軍之間的氣氛是驟然緊張,都是厲兵秣馬,防備對方的突襲。而兩軍的使者卻是穿梭不止,吳世恭和餘子璉之間的談判,進入到了艱苦的拉鋸戰。雙方都是寸土必爭,要為自己獲得一個較好的條件。
其實對於吳世恭來說,只要餘子璉他們肯談就好。這起碼證明了,餘子璉沒有愚忠已滅亡的大明朝,也不會不顧一切地率領黑雲軍與汝寧軍發生大戰。
而現在如果兩軍交戰。對汝寧軍北上京城就相當不利。畢竟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還在一旁虎視眈眈呢。就算是汝寧軍能迅速地殲滅了黑雲軍,也將人困馬乏。在以後的作戰中也將處於一個不利的局面。所以說。就算是談判破裂,汝寧軍離開此地南渡黃河,也會比現在就爆發兩軍大戰好上許多。
更別說現在的談判雖然很艱苦,但起碼還在討價還價。只要吳世恭做出足夠的讓步,也是有著讓餘子璉歸順的希望。
不過有一點條件,吳世恭是絕對不會讓步的。那就是一定要餘子璉放棄兵權,全軍都接受汝寧軍的指揮和改編。從汝寧軍成軍伊始,就一直掌握了一個原則,那就是所有的部隊只能由吳世恭一人來掌控。
所以現在的吳世恭。他絕對不會同意餘子璉名義上的歸順,使得餘子璉還是能獨立指揮著黑雲軍,以至於形成軍中之軍這樣的情況的。再說,如果以後餘子璉即有文官的權利,又在軍中有著一定的勢力,那對汝寧軍的將來必定會帶來極大的傷害,所以現在的吳世恭情願放棄一些眼前利益,也要未雨綢繆,把將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扼殺在萌芽狀態中。
可是談判的焦點也正是僵持在這一條件。餘子璉他們提出:暫時保留黑雲軍,要等到到達京城後再交出軍權和接受改編。其實這也就是餘子璉他們對沒有了兵權以後,對自己的安危不放心的緣故。很顯然,吳世恭也絕對不可能答應他們這一點的。
而這場艱苦的談判,一直進行到了第三天深夜。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吳世恭已經下令讓全軍準備明天的戰鬥,要在天亮之後驅逐黑雲軍。
可是在使者的一番努力之下,雙方在最後時刻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讓步,最終終於是達成了一致——黑雲軍將全軍編入汝寧軍,而餘子璉他們也將放棄兵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