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還有兵部、戶部的幾位堂官。
見到周延儒以後,崇禎皇帝立刻就言歸正傳,問道:“今日遼東來奏,在大淩河城,奴酋已集結大軍進犯,眾位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無論如何,作為首輔的周延儒也要先回答崇禎皇帝的提問:“皇上,這孫閣老深知軍情,當初其建議之修築大淩河城,也必慮奴酋阻撓,也必有方略應對。而內閣對此事也有商議,以為尊孫閣老方略為上。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讓孫閣老隨機即可。”
周延儒的回答十分滑頭,並不肯把責任承擔在自己的肩上。對於周延儒來說,在這件事上,保有一個模稜兩可的態度才是上策。如果孫承宗勝利了,作為首輔的他,肯定也有運籌帷幄的功勞;萬一孫承宗失敗了,那戰敗的罪名也將由孫承宗自己去承擔。
可是周延儒的回答,讓崇禎皇帝有些不滿,他接著問道:“那內閣眾位大學士,也就這麼袖手旁觀不成。”
見到崇禎皇帝有些生氣了,周延儒接著說道:“並非如此。這戰局之變化,中樞不在臨場,難以判斷。可中樞也將對遼東確實支援,那也無非錢、人二字矣。”
“哦?周愛卿可否詳述?”
“這錢嘛,為了天下長治久安,還得加徵遼餉。這人嘛,遼東軍勢誠有孫閣老謀斷,可中樞也要為那不可言事之備。長城各關隘及京輔之守備固然緊要,也要集合各方兵馬,做好隨時出關,救援大淩河城之備。”
聽了周延儒的侃侃而談,崇禎皇帝的臉色緩和了下來。他點點頭說道:“周愛卿之言是老成謀國。可朕有一疑問,那遼餉再徵,那黎民豈能負擔?”
其實從萬曆皇帝那時候起,為了和遼東的後金軍作戰,明朝朝廷一直向老百姓加徵著遼餉,後來更因為明朝朝廷的財政困難,這臨時性加徵的稅收,已經快要變成長期性的稅收了。
見到了周延儒在一直出著風頭,一旁的溫體仁就說道:“皇上仁慈,心寄天下萬民。可長痛不如短痛,為這明朝萬世基業,也必行此舉。等平定奴酋後,皇上也可免去稅收,以顯皇恩浩蕩。”
“善!溫愛卿所說有理啊!”崇禎皇帝立刻接受了溫體仁的意見。其實崇禎皇帝就是這麼個性格,即想著做些違反儒家道德規範的事,又不願意把這種事,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就是標準的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而對於崇禎皇帝的這個性格,他身邊的那些大臣其實早就摸透了,所以這次溫體仁就代著說出崇禎皇帝的想法,以討取崇禎皇帝的歡心。
但是這些大臣不知道的是,崇禎皇帝還有一個性格,如果當那種提議造成不良的後果以後,他立刻就會翻臉不認人,動用雷霆手段懲罰那些提議的大臣。
所以說,如果那些大臣現在知道崇禎皇帝有這個性格的話,可能他們在用這種方法討取崇禎皇帝歡心這事上,會三思而後行吧。
第二百二十七章勾心鬥角
相對於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來說,崇禎皇帝還是顯得有些稚嫩的。被這些大臣的話語三捧兩捧之下,崇禎皇帝就被哄得十分開心。
但是那些大臣倒也不是真的哄騙崇禎皇帝。因為在明朝各個官員的認識中,關外的後金雖然野戰的實力是很強大,但他們攻堅的能力就很薄弱了。
在以前的明金戰鬥中,明軍僅有的幾次勝利,都是在守城戰中獲得的。而明軍失守的那些堅城,也都是被後金軍派出的內應,從城內給打破那些城池的。硬碰硬地攻下明軍防守的城池,在以前的後金軍,一次成功的戰例都沒有。
而這次由於在孫承宗的組織下,明軍已經基本上修造好了大淩河城,所以對於後金軍的來犯,所有的官員都並不怎麼擔心。
在這些官員看來,只要後金軍在城下被大將軍炮一轟,再加上後金軍的兵丁,也要忙於農事,不能夠長期動員作戰,所以後金軍一定也會在大淩河城碰一個頭破血流以後,丟盔棄甲地敗回去的。
可是這些官員沒想到的是,後金的上次入關,在關內搶掠了大量的青壯勞力,他們都成為了後金旗民的包衣奴隸,為著後金耕種著土地,所以現在的後金,並不缺乏耕種農田的勞力。也可以為長期圍城提供充足的人手。
還有,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皇太極也認識到了後金缺乏攻城手段的弱點,他也改變了作戰方式,把攻城改成了圍城,再輔助以圍城打援,以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
應該說,皇太極的這個戰術改變,不僅出乎了明軍的意料,也被一些後金軍的兵將所反對。因為在那些後金兵將看來,騎馬戰鬥那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