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3/4 頁)
地修造了一個門面,打通了幾堵牆,把那個衙門粗粗弄成了一個模樣而已。因此,吳世恭如果想入住守備衙門,還需要自己花錢去裝修一番。
反正規定了自己在年底前上任就行,吳世恭也不心急,就安排著人,帶著銀子到汝寧府去裝修這個衙門,尤其要把衙門後的內宅給裝修好,因為這一次,吳世恭的一家老小可都要搬過去的。
直到秋收以後,吳世恭的糧食都收入到了千戶所堡壘的倉庫,吳世恭才決定動身,到汝寧府去上任。
而這時候,唐六也已經把吳世恭的糧食都運送到了吳世恭這裡了。不過在運送來的時候,唐六就向吳世恭叫苦道:因為河南大旱,河南當地的糧食已經漲到了每石一兩八錢到二兩銀子左右了。
雖然唐六在湖廣這個產糧的地區,收購糧食的價格依然還是每石四、五錢的價格,但是沿途的稅關,知道糧商要把糧食運送到河南去販賣,所以都把稅收和常例提高了一大截。就算是唐六與這些稅關的官員人頭熟,這次運送到了吳世恭這裡的糧食,也達到了每石八錢銀子左右。按照和吳世恭的約定,唐六這次生意可就基本上沒有什麼賺頭了。
唐六並不是要為了向吳世恭提價的,當時的商人,雖然也有商人逐利的本性,但是對於已經承諾下來的生意,基本上都是很講信譽的。除非做生意的雙方地位很不對等,就象祈家的王密看待吳世恭的身份一樣。在那種情況下,地位低的也免不了被坑一把。當然,這種情況的發生也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吳世恭才會對祈家的做法這麼憤怒。
唐六告訴吳世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吳世恭明白,如果以後吳世恭再透過唐六買糧的話,要適當提高一些買糧的價格。
唐六的做法,讓吳世恭有些很過意不去。自己佔便宜而唐六吃虧,這也不是為朋友之道。因此,吳世恭一開始就想補些銀子給唐六,唐六當然也是婉拒了。於是吳世恭索性拿出了二萬兩銀子,以每石九錢的價格,讓唐六依然為他購糧。
不過,這次的糧食就不用送到千戶所堡壘這裡了,那些糧食將直接送到汝寧府。對於吳世恭來說,手中有糧食和有銀子其實區別不大。而且在這災害頻發的年代,糧食的價值還可能要高一些。
而對於唐六來說,從湖廣到汝寧府的水路距離其實短了很多,沿途的稅關也少了很多。唐六的這次生意也就可以小發一筆了。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心中有個疑問,這河南和湖廣,也就是相鄰的兩個地區,這糧食價格都相差一倍多了,為什麼沒有商人去販運大量的糧食到河南,去賺取高額的利潤,並且把這糧食的價格給壓下來呢?
這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首先的原因就是,因為明朝當時的交通很不發達,所以在兩個地區之間的商品價格就相差很多。而且往往相差的都是遠遠高於一倍以上,所以這糧食的價格相差一倍,並不是最懸殊的。而且糧食作為粗重的物品,運輸也不方便,所以商人對做糧食的生意興趣不大。
就舉個例子說鹽貨吧。那些揚州鹽商的鹽場上,出產的鹽貨成本價也不過每石二錢銀子出頭,有些大一些的鹽場,甚至可以把鹽貨的成本價壓到每石二錢銀子以下。可只要這些揚州鹽商把鹽貨運到河南,就算是最低的批發價也要每石一兩銀子,利潤就有五倍多。
其次的原因就是,在糧食的運輸途中,知道糧食可以獲利,那些災民和匪盜要搶,官府也可以尋找一些理由來沒收,運輸的風險很大。只有象唐六這種漕幫,他們在水上也是有一定的武力的,和官府中也有很多的關係的船隊,才敢運送糧食。
最後的原因就是,河南的糧食價格雖然很高,但其實河南並不缺糧食。那些糧食都在大地主和大糧商手中握著呢。而最需要糧食的老百姓,他們並沒有什麼購買力。所以如果有什麼外地的商人把糧食運送到河南去的話,如果不和河南當地的糧商合作,那些商人甚至都沒有辦法把糧食給賣出去。
把唐六運送來的這些糧食入倉以後,吳世恭心中也多了一些底氣。因為隨著河南的大旱,停止了一個階段的糧票制度,又開始實行了起來。而且隱隱約約中,這些糧票已經成為了有價票證,摺合成了銀兩,已經在附近的老百姓和商鋪中半流通了起來。
在離開歸德府之前,吳世恭交待了已經升為了把總的赫飛,讓他帶著一些武官到俞繼那兒去幫助訓練。當然,訓練俞繼那些軍戶,吳世恭也是和趙銘這些歸德衛的武官打過招呼並且送了一份厚禮的。
本來吳世恭以為趙銘對於自己的挖牆腳行為,肯定會心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