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頁)
的七門火炮,就裝填了減少了發射藥的霰彈。
而二百名親兵也在楊如松的命令下,從自己的馬上跳下,手握著槍斧。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親兵們攜帶著的中型火銃,都移交到了那些步兵手中。這些火銃加上步兵自己擁有的重型火銃,將會形成持續的火銃射擊。
伴隨著汝寧營一同到來的汝寧營的輔兵,立刻上前牽住了所有的戰馬和馱馬的韁繩,要把馬匹拖到斷後的燕定山部隊中去。
吳世恭眼看著前方的明軍步步推進,都已經快要推進到了坡頂上,可坡後又湧出一批叛軍,死死地擋住了明軍的腳步。戰鬥是越發僵持了。
可就在這時,遼東軍的陣中突然傳來了一陣火炮的巨響。讓人的耳中一聾。可還沒有等人反應過來,接著又是一陣巨響。隱蔽在遼東軍中的明軍炮隊終於開火了。
為了做到一錘定音,朱大典和高起潛可是花了大手筆的。他們把明軍的三十四門大口徑的火炮,調動了二十門到了遼東軍這裡,就準備著這一次的突然射擊。
而明軍炮隊的統領,也聰明地把這二十門火炮分成了兩組,依次向叛軍的右翼發射出了兩排炮彈。
火炮的射擊聲也太猛烈了一點,而火炮離汝寧營這裡又近,再加上沒有任何準備,所以吳世恭他們都感覺到自己耳中是“嗡嗡”直響,有幾位兵丁甚至暫時失去了平衡摔倒在了地上。
而馬匹就更不成樣子了。有幾匹馬甚至掙脫了輔兵握著的韁繩,受驚地四處衝撞起來。還好,這裡的人多勢眾,人群又站的十分擁擠,馬匹跑不起速度來。因此在眾人的合力之下,很快控制住了那些受驚的馬匹,只造成了幾位輔兵的受傷。
但是明軍火炮的抵近射擊效果太好了。明軍的火炮是斜打的。那些炮彈跳躍著,先後在叛軍左翼的陣列中,斜拉出二十道血肉道路,最後甚至都打進了叛軍的中路陣列。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這戰場上彷彿是停頓了一下。但是接著遼東軍一下子就動如脫兔,向著叛軍的左翼飛撲過來。
而這時候,汝寧營的訓練有素就體現出來了。在短暫的混亂以後,汝寧營的兵丁在吳世恭的命令下,推著簡易的擼車,擠開了前方還處於混亂中的明軍,向前前行了。
那些簡易的擼車,共有一百輛左右,它們分成了兩排。形成了一個寬一百步左右的橫截面,一下子推進了一百五十步左右。而後方的聯軍,也緊跟著汝寧營的腳步,抱成一團向前突進了。
誰都能看見炮火給予了叛軍致命的打擊,在這時候不上去佔便宜,那是要天打雷劈啊。
而遼東軍前排的步兵,勢如猛虎般衝到了離叛軍左翼的陣形前八十步左右的地方,齊射出一排火銃,打得左翼的叛軍是更加混亂了。
毫不停歇,步兵後面的關寧鐵騎就出動了。還是三排火銃射擊以後。衝刺的戰馬一下子撞入了叛軍的陣形。
在後方望樓上觀戰的朱大典和高起潛,這時候就忍不住重重地拍了一下身前的木欄杆,大叫道:“好!”
彷彿沙河會戰的景象又出現了,叛軍的左翼處在了崩潰的邊緣。而士氣大振的明軍中路和左翼的部隊,也奮力向前廝殺。猛的把叛軍的陣形向後推了一大截。
見戰局不利,叛軍的軍中立刻響起了鳴金聲。而聽到了鳴金的聲響。叛軍作戰的兵丁立刻轉身就逃。而明軍的三路人馬一下子順勢衝過了坡頂,向著坡下衝下去。
但是一衝過坡頂,明軍左翼的部隊立刻面對了一支叛軍,兩支部隊又纏鬥在了一起。而明軍中路和右翼的部隊卻推進得相當順利,他們追趕著叛軍掩殺了過去。
可是那些逃跑的叛軍,跑動的路線卻很詭異。他們都順著兩邊跑,一下子把叛軍後面的戰車隊給暴露了出來。
其實叛軍在這裡早就設好了圈套。他們把戰車隊設定成了一個半圈,埋伏在這個緩坡的後面,明軍的部隊並不能夠發現坡後的戰車。而當明軍衝過坡頂以後。準備好的叛軍戰車,這時候就露出了獠牙。
叛軍的戰車一共有四百五十多輛,這些戰車又分為了三種型號:
一種就是預留射擊孔的炮車。這種炮車幾乎就是現代坦克和裝甲車的雛形。士兵藏在車廂內躲避敵人的弓箭,而在車廂內有射擊孔,可以發射火銃和中國獨有的火器——火箭(火藥助推的箭,一次能發射多支或連續發射箭矢,也就是所謂的“諸葛弩”。前文所出現的“一窩蜂”也是火箭武器的一種)。
一種就是雙輪車。還有一種就是稱為多功能車輛的糧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