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2/4 頁)
員迴光返照啦!從遼東傳來了最新戰報:在吃完了所有的民夫以後,祖大壽帶著一萬多名明軍向後金投降。大淩河城陷落了。
其實這件事對於主戰派倒也不是一個壞訊息,因為這說明明軍終於可以從遼東戰場抽出兵力,來圍剿孔有德的叛軍了。但是問題也不是這麼看的。
遼東的這次大敗,使得明朝朝廷迫不及待地需要一塊遮羞布。而“萊州大捷”,也被朝廷捏著鼻子認了下來。
因此,劉宇烈的總督職位就暫時保住了。而抓捕吳世恭等五位武官的聖旨,也被緊急叫停。可這時候,在明軍前軍中悠哉優哉的吳世恭,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在詔獄的邊緣轉了一個圈呢。但是,這次吳世恭這個大名,又被崇禎皇帝牢牢地記住啦!當然,是最惡劣的簡在帝心。
而更為重要的是,崇禎皇帝在宮中對周延儒的抱怨和更換首輔的想法,已經透過曹化淳的嘴傳遞到了溫體仁的耳中。
於是溫體仁就決定不再節外生枝了。所以他放緩了對周延儒的攻擊。再說,登萊叛亂這個爛攤子,還是由周延儒自己去擦屁股吧。溫體仁並沒有義務為周延儒掃清首尾,溫體仁也不是一定要剿滅孔有德的叛軍。
而周延儒卻抱著一種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百分之一的希望的想法,要儘量漂亮地完成對孔有德叛軍的招撫,還是在幻想著要保住自己的首輔地位。
這些原因一結合,主撫派又在朝堂上佔據了上風。
看到這裡,我們又發現了一件很滑稽的事。這件有利於主戰派的事件,卻能夠幫助主撫派的苟延殘喘。
這真是令我們感嘆啊!政治這玩意,還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該玩的啊!
而這時候,主導大淩河城戰役的孫承宗,向崇禎皇帝提交了辭呈。晚節不保的他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高陽再也沒有復出。
應該說,這次大淩河城的戰敗,作為遼東總督的孫承宗是要付主要責任的。而戰敗的主要原因,除了後金軍在皇太極的領導下,極大地增強了攻城能力和攻城方法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孫承宗錯誤地估計了明軍野戰的能力。
要知道,堡壘戰術的精髓就是:要擁有一支有著很強機動性和戰鬥力的野戰軍團。而這支野戰軍團需要和堅固的堡壘裡的軍隊相互支援和相互照應。如若不然,就想想現代人都知道的馬其諾防線吧。
而孫承宗卻還是用著老眼光看待關寧鐵騎的野戰能力,他不知道,關寧鐵騎其實已經在己巳之變中實力大損,已經沒有足夠的野戰能力啦。
孫承宗幾次因為朝廷的政局動盪離開朝堂,以致於他掌握不了最及時的資訊。但不可否認的是,孫承宗還是一位很優秀的軍事家。在明朝原來的歷史中,他主持的寧錦防線,直到吳三桂主動放後金軍入關之前,都沒有被打破。而孫承宗的悲劇就是他的生不逢時。
不過失去了孫承宗,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卻並不悲觀。因為大明帝國確實是人才薈萃。一批新生代的軍事統帥已經成長了起來。他們就是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
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第三百零一章死諫圍剿
朝堂上風向的改變,當然就是要把“萊州大捷”通傳天下,當然還要對立功人員進行封賞啦。而這個時候,那些擬定封賞的大臣們突然想起,還有一場大捷還沒有封賞呢。那就是濟兗(濟寧州和兗州)大捷。
對於濟兗大捷的結果,倒是沒有任何官員提出異議。因為各地官員的奏章和上繳的首級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
但是當那些擬定封賞的官員把關於兩次大捷封賞的奏章,遞交到崇禎皇帝面前時,崇禎皇帝驚訝地發現,那個陰魂不散,名叫“吳世恭”的河南守備又出現了。
“王伴伴,此位吳世恭到底是何許人也?朕怎麼聽的是這麼耳熟?”崇禎皇帝問身邊的王承恩道。
“皇上的記性真好,他就是薛侯招贅的女婿啊!。”王承恩笑著回答道:“不過那個小子秉性不良,他在南城指揮使的任上也是貪財好色,聽說後來他又勾搭上了一名寡婦,被薛侯趕到河南地方上去了。”
“不過那小子在地方上為軍將倒也勤勉。雖不是良將,但也勇猛敢戰,上次勤王的時候,也跟隨著秦將軍收復了永平四城,立下了些許功勞。”
“但其依然本性不改,所以老奴估摸著這次他在登萊打仗,功勞是肯定有的,但那些地方上的軍將的惡習,那小子也肯定學了個**不離十。真是汙了其清貴出身啊!”
崇禎皇帝也笑了出來,能夠聽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