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頁)
要知道,為了這次勤王,秦良玉可是散盡家產來作為白桿兵的軍餉和給養的。可就算是這樣,秦良玉的白桿兵走到這兒的時候,也只是剩下很少的糧草了。
而白桿兵雖然戰功卓著,但是整支軍隊卻一直很窮。只要看看他們手中的兵器就知道了。白桿兵,顧名思義就是拿著用白蠟杆做成槍桿的長槍兵。
而在所有的兵器中,長槍是價格最便宜的一種兵器,因為它的用鐵量是最少的。白桿兵也知道火器的威力大,也知道長槍和火銃或者其它兵器配合以後,殺敵的效果將會更好,可就是因為他們窮,卻不能夠添置很多火銃和其它的兵器。
而知道了吳世恭軍隊的情況以後,這母子倆彷彿感到有塊大肥肉待在自己的身邊。可是,透過巧取豪奪霸佔吳世恭的這支軍隊肯定是不行的,秦良玉也做不出這種事來。
於是秦良玉就對兒子馬祥麟說道:“明天你再去一趟,告訴那個臭小子,現在既然已經兵合一處了,那臭小子就得聽從老身的命令。叫那臭小子的軍隊全部作為白桿兵的輔兵,為我們供應糧草和幹些雜活。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小心他的腦袋。告訴那個臭小子,老身可是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的啊!”
第一百五十九章磕磕碰碰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心中有個疑惑:要知道無論吳世恭的勤王軍隊,還是秦良玉的勤王軍隊,都是去京城勤王的。勤王,顧名思義就是去救皇帝,而在講究“忠”的大明朝,救皇帝可是說是排在最前面的頭等大事。可為什麼北直隸的地方官府,不願意供應這些勤王軍隊的給養呢?
這要從明朝的一個財政制度說起。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出於他那種小農的財政思想來管理國家財政的想法,他制定了一個流傳到清朝末年的財政管理方法。
朱元璋發現,各個地方官府每年要上繳到國庫很多錢糧,而每年,國庫也要撥給各個地方很多錢糧,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嗎?
於是朱元璋就規定:那些地方官府每年固定的開銷,就不用再上繳國庫了,讓各個地方都自己留下來,只要每年賬本到戶部稽核清楚就可以了。
這個財政制度,如果有一位有現代會計知識的人一看,肯定就可以看出來是很不妥的。因為現代會計基本的規矩之一,就是收支兩條線。至於採取朱元璋這種財政制度有什麼不好,那學習過現代會計知識的人肯定能夠說出來一二三四五來。
不過,也有的人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明朝又沒有銀行,運輸條件又那麼差,所以朝廷和官府也是不得不採用這種財政制度的。
反正這裡也不是討論這種財政制度優劣的地方。關鍵的是,這種財政制度給明朝軍隊的給養供應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我們已經知道,明朝的軍隊有地方軍戶和戰兵這兩種體制。而在明初,除了一部分邊兵,也是根本沒有其他戰兵的。打仗都要依靠軍戶來完成。而這些軍戶打仗都是他們所在的地方官府來供應給養的。
因為在明初,各個地方的局勢都比較穩定,因此在內地也沒有什麼仗要打。因此,這種地方官府供應本地軍隊的給養的模式,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當然,萬一朝廷總動員,讓這些地方軍隊集合起來離開本地作戰的話,除了這些軍隊所在的地方官府供應這些軍隊的給養以外,朝廷也會供應這些軍隊一部分給養的。
而在那些軍隊離鄉背井以後,其他地方的官府並沒有義務來供應這些軍隊的給養。除非這些軍隊用銀子去購買。當然,也有種變通的方法。這些官府先供應這些軍隊的給養,等到以後再向朝廷或者這支軍隊所在的地方官府去索要。
這樣就可以看出來了,那些官府萬一供應了軍隊給養以後,事後向朝廷或者其他官府索要,那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作為一個官僚,肯定也會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的。
這種情況就導致了明朝軍隊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去作戰。後來為了彌補,明朝的朝廷就規定:離鄉作戰的軍隊的軍功就雙倍計算。可就算是這樣,明朝的軍隊還是不願意,因為在他鄉,自己軍隊的給養供應簡直是太困難了。
我們再來看看吳世恭的勤王軍隊,他如果從大運河邊上行軍的話,他的軍隊給養供應是由運河兩邊的漕運倉庫負責的,因為這些漕運倉庫是朝廷直接管理的,所以吳世恭軍隊的給養供應的問題還不怎麼大。
可是後來吳世恭的勤王軍隊轉向了。他的軍隊在河南境內碰到的給養供應的問題還比較小,可是離開了河南,到了北直隸,那些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