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3/4 頁)
得諸位“神人”不悅,王太后甚至還咬牙免除了今天的交易稅。
不過,事實證明,她似乎低估了從天而降的尼羅河女兒和“神人”們,對那些好奇民眾的吸引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身在深宮之內,王秋和馬彤也很快就聽到了外面越來越嘈雜的喧囂聲。
然後,便有一位穿著高開叉白色亞麻布裙子的宮女,恭恭敬敬地過來向他們通報訊息。
“……稟報諸位尊貴的客人,全城的商人都已經被召集到集市,把貨物攤位都佈置好了。王宮總管和衛隊也已經做好了出行的準備,請問諸位是否現在就可以移駕出發?”
※※※※※※※※※※※※※※※※※※※※※
作為這個時代全球最大的海洋貿易中心,克里特島的商業氛圍顯然要比埃及這個農業國家強得多。
比如說,首都克諾索斯城最大的集市,就直接設定在王宮前方的大廣場上。從宮殿門前一眼望去,到處都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帳篷,高高矮矮連成一片。各色人流摩肩接踵,叫賣聲和嚷嚷聲響徹雲霄。
事實上,就連克諾索斯城這座宛如花園般的王宮本身,也被兼作御用貨倉和王室手工業作坊之用——除了金屬冶煉等少數行業之外,古代那些手工業作坊的汙染問題,遠遠沒有後世大工業廠礦那麼嚴重,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工匠和貴族待在同一個院子裡,不必擔心氣味難聞。
跟其它國家不同,囤積在克諾索斯王宮裡的這些貨物和宮廷工匠製造出的手工藝品,並不只是為了供給貴族、僕役和軍隊,而是同樣要投放到市場上進行貿易——王室乃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工商業集團和進出口公司,不僅是為了依靠貿易獲得財源,還是為了好像後世新加坡的李家一樣,從經濟上控制這個國度。
——在當時西方的其它國家,由於文官體系尚未出現,各國都是神權社會和軍事化社會,國王自稱為神的化身,以神廟和軍隊控制人民的思想,徵收土地上的財富,鎮壓四方的反抗,從而維持對國家的統治。
但在以海洋貿易為生的克里特島,由於從文明創始之初就高度商業化,人口流動性很高,從來都沒有被束縛在土地上,結果導致克里特島民思想開放,宗教信仰遠沒有大陸民族那麼虔誠,倒是跟近代的西方社會非常接近,神官的地位則比較可憐,甚至還是兼職的——所以邁錫尼間諜才那麼容易混進去。如果是在古代埃及,想要讓一幫外國人把持神廟,就如同在明朝的中國讓一幫金髮碧眼的洋人掌管科舉一樣荒唐。
不僅神廟系統在克里特島不怎麼管用,難以愚民,軍隊同樣也有特殊的問題。這個國家的政府雖然傾全力發展強大的艦隊,海上力量舉世無雙,但海軍畢竟上不了岸,對外難以開疆拓土,對內也不容易彈壓反抗。最要命的是,克里特島的財富主要不是來源於土地,而是來源於貿易,一味濫用暴力、橫徵暴斂的話,只會把商人都趕到競爭對手那邊去,從而導致國家的衰敗。所以,這個島國的王室不得不親自參與貿易和工商業,牢牢把持住最大的一份利潤,以財富而不是暴力或迷信來統治國民,跟現代西方的大財團差不多——當然,現代的華爾街已經發展到用金融控制社會了,但在公元前的克里特島還做不到這種事。
總之,克里特島的航海家和從各國遠道而來的商人們,給這座島嶼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稀罕貨物,大到各種兇猛的飛禽走獸,小到精巧的戒指耳環……陶器、糧食、毛皮、布匹、象牙、珍珠、琥珀、香料,還有來自遠方的乾果,充滿異域風情的毛毯,訓練有素的奴隸、小丑和舞女,一切在這個時代能找到的貨物,在這裡都應有盡有。絕大部分稍微有點身份的商人,都把自己的貨物擺放在帳篷前,供來來往往的客人們任意挑選,同時只留下幾個夥計看顧買賣,而自己則也要抽空去集市閒逛,採購那些看上的貨物。
——在這個錢幣誕生之前、財富社會尚未出現的遠古年代裡,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都以自給自足為主,國際貿易還處於原始萌芽狀態,商業只是生產業的附屬和補充。所以大多數商人都不是以倒賣獲利為第一目的,而是以各自的剩餘產品,換取到主家難以生產的稀缺物資,和讓人感興趣的新奇物品為第一要務。
比如說,埃及人擁有富餘的糧食,卻缺少木材和金屬,那麼埃及商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想辦法找到願意用木材和金屬換糧食的交易物件,確保能夠用糧食換得到木材和金屬,而不是計較自身利潤的高低。
同樣的道理,那些坐擁礦山和森林,卻缺少肥沃土地的民族,也必須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