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3/4 頁)
人開始用貝殼、金銀塊當做一般等價物。但貝殼的“面值”太小,在海邊更是普遍被拒收,原始的金銀實物又不是真的貨幣,沒法直接換東西,每一次交易都要對金塊、銀塊或者金環、銀環進行仔細稱重,還要有一雙能夠分辨出金銀成色的火眼金睛——用金箔包裹著鉛塊做出來的假金子,在那時候就已經有了……所以,金子和銀子在這年頭的商業貿易之中,其實也用得並不是特別廣泛。
此外,古埃及人還曾用過其它許多形形色色的流通中介物,例如獸皮、羽毛和各種珍稀的石頭,但換算方面的麻煩卻是一直沒有得到改善,也沒有什麼規定的官方兌換率。這樣一來,在古埃及做生意就會讓人很頭疼——某人做完生意回來一看,發現收到一堆石頭、羽毛和貝殼,更要命的是,每一塊石頭、每一個貝殼由於形狀和花色的不同,“面值”都不一樣,所以算賬也不知道該怎麼算,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賠了還是賺了。因為各種物資之間的兌換比率一直在不停地波動,可是卻沒有一種明確的貨幣來衡量。
雖然古埃及有一個粗糙的“糧本位”制度,但糧食價格在古代世界也是波動幅度非常大的,荒年和豐年的糧食價格甚至可以相差幾十倍。即使是同一年的不同季節裡,糧價往往也能波動上幾倍。而商船和駱駝商隊在路上往往要走幾個月到一兩年……於是,當古代的埃及商人做完生意回到家裡之後,仍然算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賠了還是賺了。所以,當時專門靠貿易吃飯的職業商人並不多,除了少數商業民族之外,一般的農業民族都是在有了餘糧的時候,才會臨時組織一個商隊,到遠方去換一些自己不出產的稀奇東西,根本不考慮利潤的問題。如果收成不好沒有餘糧,大家就安心繼續在家種田,等到啥時候有了餘糧再說。
上述的這些煩惱,還是對於本時空的商人們而言的。對於諸位一心求財的穿越者來說,就更是令人精神崩潰了——上帝啊!你們隨手丟下幾個貝殼,幾塊彩色的石頭,幾根髒兮兮的鳥毛,就想要用這些一錢不值的東西,換走我們的刀劍、酒水、瓷器、糖果和絲綢?!這是在開玩笑嗎?當咱們是來做慈善的啊!!
於是,在諸位穿越者的強烈抗議之下,諸位埃及買主只得收起了貝殼、石頭和鳥毛(某些玉石和寶石除外),改用牛羊、金銀、糧食和各種珍禽異獸來付賬——虧得有哆啦a夢提供的【自動典當機】,可以隨時把貨物變現,否則這樣的生意還真不知該怎麼做。但最終達成的交易量之少,還是讓穿越者們深感不滿:
“……這就是目前整個埃及最有購買力的一群人?一整天鬧鬧哄哄地折騰到最後,居然連三十億円的交易量都沒有湊足!咱們要怎樣才能還清哆啦a夢的一百八十億円債務啊?”馬彤學姐有些不滿地嘀咕說。
“……耐心一點啦!馬彤學姐!在埃及這個除了砂子還是砂子的地方,能做成這點生意已經很不錯了。”
看著賬本上最後算出的那個可憐巴巴的數字,王秋也是忍不住搖頭嘆息,“……唉,古代西方那些史書上,總是把埃及說成是多麼多麼的富庶,但現在看來,分明也就是一個缺乏購買力的窮地方嘛……”
※※※※※※※※※※※※※※※※※※※
古代的埃及這塊地方,應該算是富庶的呢?還是貧窮的呢?
嗯,嚴格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知道,關於“富庶”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度,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標準。正如同十九世紀的英國殖民者,把日後貧窮不堪的印度視為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卻把日後富得流油的海灣地區阿拉伯國家,看成不值幾個錢的貧瘠無用之地一樣——由於技術水平和認識能力的變化,古代人眼中的所謂“富庶”,其評價標準也和現代人的看法完全兩樣。
首先,在古人眼中,埃及肯定是一片富庶之地,因為這裡盛產糧食,而糧食這玩意兒一直是古代世界最堅挺的硬通貨——在定期氾濫的尼羅河水滋潤之下,古埃及人擁有了環地中海地區最肥沃的耕地,以及最豐饒的農作物收成,可以拿出大量的餘糧用於出口,餵飽大半個地中海世界文明圈。
因此,古羅馬人把埃及稱為“地中海的麵包籃子”。在古羅馬帝國時代,埃及每年都要向義大利運輸超過十萬噸的小麥,用以供養那些好逸惡勞、整天看角鬥不幹活的羅馬公民。
可問題是,埃及的這些糧食在古代世界或許稱得上價值連城,關係到一個帝國的生死存亡,但在現代世界,卻不過是一艘集裝箱船的運載量而已。看上去數量驚人的十萬噸小麥,在世界估計也就能賣出兩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