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必然有用得上我等之處。此外,若我契丹得以掃平女真,恢復國祚,那麼無論是重新劃分兩國疆界,還是讓契丹降為外藩,從此稱臣於大宋,我契丹一族皆可答應……”
“……大石林牙……耶律大石?!”半響之後,郭京才恍然大悟,“……我怎麼忘了這個傢伙!”
※※※※※※※※※※※※※※※※※※※
如果說,在金兵南下,中原淪喪的動盪亂世之中,宋朝雖有極盡屈辱的靖康之恥,以及秦檜這樣的千古奸臣,但也有岳飛、韓世忠等一系列千古流芳的民族英雄的話。那麼在女真滅遼的過程之中,蠅營苟且、內亂紛爭的契丹陣營內,唯一值得讚譽的契丹英雄,就只有這位耶律大石了。
耶律大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從小好學,善於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中進士,取得殿試第一名,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成為《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進士。由於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通常尊稱他為大石林牙。
如果是在太平年代,他或許只會成為一名擅長詩詞的文人。然而,遼國崩塌的動盪亂世,卻硬是把他造就了最後的契丹英雄,其軍事才能歷來為人稱道——雖然屢遭失敗,但均能善於把握時機,隨敗隨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萬宋軍於燕京,後領數百鐵騎開萬里國土於中亞,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了近百年。
——耶律大石踏上仕途之時,正是遼國大廈將傾的時候,天祚帝耽於射獵遊玩,不理國事。契丹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叛亂四起,黨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女真人趁勢崛起,猶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北地。1122年,金軍發動總攻擊,其兵鋒直指遼國精華腹地,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丟下大軍不敢應戰,從前線倉皇撤退,途中受到金軍的偷襲,倉皇逃奔,“乘輕騎入夾山”,與外界訊息隔絕。
當天祚帝棄軍出走之時,曾經下詔命令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留守南京(遼國南京,即燕京)。至是,因一連數日訊息不至,謠傳皇帝已駕崩,李處溫便與南京都統蕭幹、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等合謀,立耶律淳為帝,據有燕雲各州及上京、中京、遼西等地,史稱這一短命政權為“北遼”。
作為北遼政權的兩大軍事支柱之一,耶律大石軍事才能出眾,曾經與蕭幹密切配合,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打敗了南線北宋軍隊的兩次進攻,也就是岳飛曾經參加的“宣和北伐”,解除了南線的威脅。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雖然擊退了南面的宋人,但北方的金軍卻又逼近長城。使得遼國局勢再度惡化。1123年,耶律大石在居庸關之戰被金軍擊敗,淪為俘虜。幾個月之後,蕭幹也兵敗身亡,導致北遼政權徹底覆滅。但耶律大石卻在被俘幾個月之後,奇蹟般地逃出生天,並且帶著一支軍隊來到草原上與天祚帝匯合。
此時,流亡草原的天祚帝收斂遼國殘部。又得到陰山各遊牧部落的支援,居然蒐羅到不少兵馬,於是自謂得了天助,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認為此時不宜輕率反擊,但是天祚帝不肯採納,堅持出兵。
耶律大石眼看著這位昏君鐵了心要自取滅亡,於是便率鐵騎二百,趁夜離開天祚帝大營,另謀出路。他走後,天祚帝出兵西京道,起先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果然很快被金軍打敗,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軍俘虜,遼國至此正式滅亡……此時距耶律大石的出走,只有半年時間而已。
另一邊,耶律大石在離開天祚帝之後,北上越過沙漠,行至可敦城,駐軍於北庭都護府,接管了遼國最後的一片疆土,同時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以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裡、密兒紀、合主、烏古裡、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之眾,曉諭他們說:“我祖宗歷經艱難創下大業,經歷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為臣屬,逼迫我國家,殘殺我黎民,屠殺毀滅我城邑,使我們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難於外,想到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現在仗義西行,想借助眾蕃部的力量,翦滅我們的仇敵,恢復我國的領土疆域。你們眾人之中也有顧念痛惜我們國家,憂慮我們的社稷,思量著共同救出君父,濟助生民於苦難之中的人嗎?”
依靠重建遼朝的號召宣傳,耶律大石成功贏得了草原各部的支援,從這些首領的手中得到了一萬兵馬,從而在可敦城設定官吏,編列排甲,準備儀仗器具,建立起“遼國流亡政府”。
而金兵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