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蕭伯納在宋慶齡家午宴,因蕭伯納只吃素食,爸爸請了頓功德林素餐,席上除宋慶齡之外,還有蔡元培、魯迅、楊杏佛、林語堂。但當時的報紙,既沒爸爸照片,也隻字未提此事。爸爸後來被捕,在獄中遇到“胡風分子”賈植芳,特地委託他日後如有機會,一定澄清此事:他當時花了46塊錢請的客,而那時據說一席魚翅宴不過12個銀元'1'。
1935年,爸爸認識了項美麗。項美麗原是美國《紐約客》的記者,我們都叫她蜜姬。她和爸爸並不僅僅是lover的關係,在抗戰期間,他們一起出版了中文版《自由譚》和英文版Candid ment(《直言評論》)。《自由譚》創刊封面畫是一個悲憤的農夫手託被日機炸死的孩子。那時毛澤東剛剛寫完著名的《論持久戰》,*地下黨員、香港《大公報》女記者楊剛奉命立即翻譯此文。楊剛經人介紹,住進了項美麗的家。
1995年,我在美國拜訪了項美麗,她說,因為編輯《直言評論》,那時爸爸經常去她家,楊剛翻譯中不時和爸爸字斟句酌,項美麗也過目,提一些語法上的修改意見,爸爸也經常幫她潤色。這篇《論持久戰》由爸爸出版了單行本,他還親自翻譯了毛澤東寫的序言。這個單行本印了500本,其中一部分發給在上海的外籍人士。那時,爸爸駕著項美麗的汽車,在霞飛路一帶洋人寓所和虹橋路別墅門口停下,偷偷塞到信箱後立即開走。後來聽說日偽特務要對爸爸動手,爸爸還特地買了支小手槍防身,我小時候還見到過那支小手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五叔做了漢奸,爸爸深惡痛極,隱居在家,拒絕與他同流合汙。抗戰勝利後,爸爸回到上海,受聘辦《自由西報》,爸爸請來許國璋等四名年輕的才子主持編輯工作,後來又請錢鍾書來指導。那段時間,錢鍾書幾乎每天來到家裡找爸爸商談,他寫的《圍城》當時就很熱銷。《圍城》裡的“趙辛楣”在上海話裡與“邵洵美”的發音很像,許多讀者以為錢鍾書是在影射爸爸,其實不然。
我是在弟弟的課本上看到魯迅對爸爸的評語。後來我翻《魯迅全集》,數篇文章都有對爸爸的諷刺之語。我不解魯迅為什麼對爸爸誤會這麼深。爸爸第一次見魯迅,還是宴請蕭伯納那一次,那天正下雨,天很冷,爸爸見魯迅站在屋簷下,像在等車,臉都凍得發青,爸爸就主動上前邀請他上自己的汽車送他回去。後來爸爸說:“我跟魯迅先生並沒有個人恩怨。”一篇文章中說,爸爸與魯迅交惡的原因在於“禍從口出”——說是在蕭伯納造訪上海那次,徐志摩好奇問爸爸:“誰是魯迅?”爸爸脫口而出:“那個蓄著鬍子、滿臉煙容的老頭子。”魯迅恰在附近聽得清清楚楚,從此結成死結??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徐志摩早在1931年便去世,怎麼可能出現在1933年蕭伯納的招待會上?根本原因或許還在於魯迅看不上“小資”的新月派吧。
1958年,爸爸以“特嫌”的罪名被捕,1962年4月被無罪釋放。出獄後跟哥哥擠在一間陋室裡,生活無著。我最後見到的爸爸,是一個飢餓、衰弱、斑白頭髮、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的老人,我幾乎認不出他。1968年5月,爸爸去世,欠醫院400多元醫療費,欠房管處一年半房租600多元,還欠了私人及鄉下公社五六百塊錢。因為沒有路費。在南京的媽媽和我,以及小弟都沒有回上海奔喪。
雖然爸爸的肉體已成灰燼,但他在我們的心裡永遠不會磨滅。
(2006年3月20日)
。。
人生長恨水長東(1)
——我的父親張恨水
∷∷口述 張 伍
“張恨水”似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尷尬的角色:一方面,作為20世紀創作數量最多、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他用畢生心血所營造的3000多萬字的文字世界,用多種體裁,勾勒出一幅幅鮮活的20世紀前半葉的社會圖景。另一方面,中國現代文學史卻在相當長時間內或將其作為批判物件,或乾脆不予列入。
然而拂去歷史塵埃,令人不能不重新審視這個名字。他的作品在當年的暢銷程度不可想象,他的小說被改編成戲曲和曲藝作品的也最多,從京劇、滬劇、河北梆子、黃梅戲,一直到評彈、京韻大鼓。到了《啼笑因緣》時,甚至連木偶戲都有了。
1937年的南京,張家又要增添一個小生命。因為上面都是男孩,張恨水特別希望這個小生命是個女兒,見又是個男孩,又正值戰火紛飛的多事之秋,他說,也好,讓他以後入伍打仗吧——這便是“張伍”名字的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