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慈祥地笑著,緊緊地盯著我,似乎想把所有的愛都留下來??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的母親龔澎(9)
再下鄉前,媽媽裝作不經意跟我談過一次“以後”的問題,我知道她是在為萬一發生的情況做準備,這是她的想法:對子女的教育“有生有死”。我一直都記得媽媽說這些話的神情:鎮靜而不哀傷。我相信不是每一個女人,甚至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但我固執地不聽,因為我不相信媽媽會走。每當媽媽嘗試著跟爸爸談及此話題時,她一張口,爸爸就幾乎不能自持,他總是哽咽著說:“達令,我們不談這些,你一定會好的!我們不會分開的!”有一天我恰巧經過病房門口,聽到裡面傳出爸爸一陣陣嗚咽聲,我悄悄往裡看,媽媽與爸爸深情地對望,媽媽依然沉靜,爸爸卻淚流滿面,只是一再地重複那句話:“達令,你不要說了,我們不會分開的,我們永遠也不會分開!”
相反,媽媽和哥哥談得比較多。媽媽太瞭解爸爸了,知道他在情緒低落時,需要傾訴,她希望在自己走後,哥哥能多扮演這樣的角色。她特地囑咐哥哥:“你爸爸很有才華,但在政治上沒有經驗,你一定要多多幫助他??”後來的事情彷彿應驗了媽媽的預感。只有25歲的哥哥抑制著巨大的悲痛,堅強地面對著媽媽最後的囑託。
媽媽是因為一個很小的細節死的—因為便秘,她腦部第二次出血,再次陷入昏迷,靠機器來維持生命。爸爸已經痛苦得失去方寸,還是周總理決定給媽媽做開顱手術,做最後的嘗試。雖然第二天就要訪問朝鮮,但他還是匆匆趕到醫院來探望,看著媽媽失去往日的活力和美麗,他神色凝重。他俯下身來小心翼翼地搭在媽媽枯瘦的胳膊上把脈,搖搖頭嘆息著說:太虛了!後來周總理再次去醫院探望,他說:“我不願看到龔澎這個樣子,看了我就難過??以後我再也不來醫院看她了??”
奇蹟還是沒有發生。昏迷了半年後,媽媽還是離我們而去。對我來說,稍感安慰的是,最後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她身邊。
周總理沒有去八寶山參加遺體告別,在他記憶裡,媽媽應該永遠是重慶時期身著戎裝英姿勃發的樣子,他不止一次地對母親生前結識的外國朋友們難過地說:“龔澎死了,龔澎死了??”
十幾歲時我問過媽媽:“你跟周總理特別熟吧?”媽媽只是簡單回答一句:“那是因為工作。”媽媽對總理非常尊敬。在總理身邊工作了幾十年,媽媽深受總理影響。有外國記者評價說:“龔澎的一舉一動,體現著大家所熟悉而且十分欣賞的周恩來的工作作風。”的確如此。
總理對媽媽也特別信賴與器重。家裡發生一連串的變故後,1973年中秋後的一個週末我和哥哥在中南海西花廳見到了周伯伯和鄧媽媽。周伯伯像對待家裡人一樣,詳細詢問我和哥哥的生活與工作,哥哥如實談了心中的困惑和想法。周伯伯鼓勵我們走自己的路,不要靠家裡,父親的事情隨他們去。在談到媽媽時,周伯伯一字一句地說:“你們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沒有人能夠代替她。”在那時候,這些話對我和哥哥是極大的安慰。我後來才知道,其實那段時間周總理也處境艱難。
所有人都知道,媽媽走後,受打擊最大的人,是爸爸。那段時間,爸爸經常倒一小杯茅臺酒一個人孤獨地喝著。他經常獨自坐在書桌前一遍又一遍地寫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他一下子老了許多,頭上的小灰帽也不見了,經常,我要用溼毛巾,輕輕擦去他的眼淚。他最愛做的一件事是等我們都睡著後,拿出一個放大鏡,一張張地翻看他和媽媽在一起的照片,傷心時,院裡的鄰居都能聽到他哀傷的哭聲??
1971年11月,爸爸率代表團參加聯大會議,出發前,一直沉默不語的爸爸突然站起來,走到媽媽的遺像前,掏出白手帕仔細地擦去鏡框上的浮塵,然後摘下眼鏡,長久地凝視著照片中的母親。我和哥哥默默地站在房間門口,彷彿也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穿過生死之界的心靈對話。片刻,爸爸向外走了幾步,轉過身再一次深深地看著媽媽說:“達令,我要動身了!”深吸了一口氣後快步走出了大門。爸爸在這次聯大會議上的表現,尤其是那個著名的“喬的笑”,是他個人外交生涯上的巔峰,也是中國外交史上閃亮的一頁。我一直相信,那笑容的後面,是媽媽深邃的眼睛。
或許是我們以前過得太幸福了,媽媽為我、為這個家庭遮擋了太多的風雨,我沒想到,她走後,我的生活會發生那麼大的變故,那個曾經幸福的“家”散了,寵我疼我的爸爸也顯得那麼遙遠而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