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從而以最高票毫無爭議地登上“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榜首。
殷墟的成功發掘與一個人緊密相關,他的名字叫李濟。1926年,李濟在山西西陰村,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的序幕,他主持的殷墟發掘更是中國考古界的輝煌。1949年,以文物的去留為自己去留的李濟跟著殷墟出土文物到了臺灣。從此,他的名字在大陸也越來越黯淡。
1979年8月1日,就在他親手建立的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成立30週年這一天,83歲的李濟因心臟病猝發溘然長逝。李濟生前最得意的學生、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在悼詞中說:“迄今為止,在中國考古學這塊廣袤土地上,在達到最高學術典範這一點上,還沒有一個人能超越他。隨他的過世,一個巨人消失了??”被張光直尊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也是中國第一位享有世界級聲譽的考古學家。
1949年2月,22歲的李光謨告別父母,獨自踏上從基隆到上海的客船,自此天各一方。雖然是李濟唯一的兒子,李光謨坦言年少時與父親李濟並不很親近,直到十幾年前開始整理父親遺稿,每每面對父親留下的文字,與父親的親近感才一天天強烈起來。在李濟誕辰110週年之際,由李光謨整理的《李濟文集》也出版了,這對相隔半個世紀的父子,終於在另一個時空裡完成了一次心靈對話。
從清華到哈佛
1896年,父親李濟出生於湖北省鍾祥縣雙眼井。3年後,王懿榮首次收集到12塊龜甲,從而發現了最早的甲骨文,那時誰會料到,這個湖北農家的普通孩子日後會成為主持殷墟挖掘的大考古學家呢?
父親的早期教育歸功於我的祖父李權。祖父是位學問不錯的教書先生,在全縣有一個最大的學館。祖父認為,小孩子剛讀書時候,要先讓他學最難的,然後再學容易的,這樣進步會比較大。所以父親並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從“人之初、性本善”開始,而是從“盤古首出,天地初分”學起。但因為祖父是全縣聞名的大秀才,沒有人敢指責他違背傳統的教育習慣。
1907年,清朝舉行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被當地人稱為“李優貢”的祖父也被送到北京參加會考,得到一個七品小京官的職銜,分在內務府。祖父把家人接到北京,父親就在11歲那年跟全家來到北京。
1911年,用庚子賠款開辦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開始招生,投考者有1000多人。當時還叫“李順井”的父親糊里糊塗應了考,被錄取進了“備取榜”,排名倒數第三。如果考生沒取足,就從“備取榜”裡接著選,於是父親倖運地成了北京錄取的120名新生的一員。7年半學習結束後,他們同一批進入的學生,經過陸續考試淘汰最終只剩下57人。
1918年8月,22歲的父親自上海乘“南京號”遠洋輪赴美留學。父親在清華讀書時,美國有一位華爾考()博士曾為他們教授過心理學和倫理學,並第一次在中國學生中作了智商測驗(父親被測定為128)。父親受他影響,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興趣,所以最初在馬薩諸塞州的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 txt小說上傳分享
李濟:被淡忘的“中國考古學之父”(2)
克拉克大學的老校長霍爾()教授提倡學生到圖書館自由閱讀,他認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學校的圖書館及書庫週末全部對學生開放閱讀。那時候人類學在美國剛剛興起,克拉克大學圖書館裡有一些著名人類學大師的著作,父親一下子入了迷,之後又在老校長霍爾教授鼓勵下,改學人類學。
聽說父親轉學人類學後,他的好朋友徐志摩非常贊成,他認為李濟是適合做學問的人。
徐志摩與父親同船去美,他是自費留學生,在克拉克大學的第一學年與父親同住一個公寓。徐志摩讀的是歷史系,跟父親李濟的關係很好,他在第二年就從克拉克大學轉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學銀行學。1920年暑假後,徐志摩遠渡大西洋去了倫敦,而父親則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從此開始各自人生道路。我後來整理父親檔案時,找到了父親儲存的徐志摩去紐約後寫給他的9封信,信裡就生活、學習等談得很廣泛。徐志摩對父親當年也有這樣的評價:“剛毅木訥,強力努行,凡學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在哈佛大學讀博士學位的父親,成為當時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院第一位外國留學生。父親的博士論文是《中國民族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Middle 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