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絕對是族中年輕人中出眾的一位,牢牢抓住了這批人,也就控制住了每個部落的未來。
自由學堂也在緊張的擴建中,朱明將蘇門答臘城中原本屬於富人的中心區域清出了一半,到時學堂和館舍都將在這些房屋中。
僅僅是保守估計,過來學習的人數應該不會低於千人,雖然有些貧困或是偏遠的山區部落可能不會有人接到這個訊息並派人出來,但為了防止到時人口爆棚,朱明還是限定了每個部落派出的人數上限為三個人。
隨著十月份時間的推移,造紙廠開動了起來,蘇門答臘城中的勞動力經過肥皂廠和造紙廠的分流,已經基本無人需要出城進行耕種了,城市進出的大部是商旅,也就越的和自由城相似起來。
造紙其實並不複雜,朱明現在可不是想要造出宣紙這樣的高品質紙張,他現在只是需要光潔,能進行記錄的紙片而已。
把蒐集的纖維粗糙的植物進行蒸煮打爛等各道工序後,製成原漿液,之後用各種平整而能漏水的平板或竹蓆對紙漿抄撈,纖維質沉澱在平板上,幹後也就成了紙張的雛形。
不過這個時代可沒有強效的漂白劑啊熒光粉之類的東西,所以要讓黃或是黑的各種紙質纖維變得白一點而易於辨認,只能採取曝曬的方法。
陽光高溫是最好的氧化劑,紙張經過曝曬後一般都能變白,雖然紙面還是粗糙不平,但用於書寫肯定是沒有問題了。
除了紙張,還有就是筆了,毛筆這東西雖然是漢家文化精髓之一,無奈軟軟的筆尖沒有幾年的功力實在是不易控制,所以朱明還是展了硬筆,各種材質的羽毛,合適的都被製成了羽毛筆,積存了滿滿一屋,至少可以用上一年半載,這讓天天在幾大城池收集飛禽羽毛的各色官員總能舒了口氣。
自由城的學校也進入了正軌,一些優秀的學生已經能帶帶年齡更小的學生了,侯氏族人也是抽調了十來人帶領著四十多個學業優秀的學生,來到蘇門答臘島進行二次創業。
一切萬事俱備,只欠來上課的各色人等了。
還沒到十月中旬,蘇門答臘城中就多了許多年輕的陌生臉孔,他們都是來朱明開辦的蘇門答臘自由學堂第一次學習班上課的。
在傳令使者傳令時就給各色部落都說明了,要等大部分人來齊後才會開始上課,所以距離比較近的部落人員無需太早出。
可是這些年輕人坐不住啊,大部分部落其實並沒有和朱明的自由城軍直接做過戰,所以他們對於自由城的印象也不過是停留在聽說以及那些切實用到手中的工具上,這些已經大大的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且族中的長輩也知道這個天下變了,有意讓更優秀的年輕人出去,也許能為自己的部落謀得一份更大的展。
這些急吼吼的年輕人在不到十月中旬就來到了蘇門答臘城,現秩序井然,乾淨清新的蘇門答臘城確實是前所未見,一時都大感興奮。
還好朱明原本也預想到了這種情況的生,所以提前開放了自由學堂的館舍,讓這些早起的鳥兒不至於蟲子沒吃著還沒地方可落腳。
原本年輕人的天性就是好動好交朋友的,而之前只是在自己部落之中,與從小長大的一批人玩在一起知根知底。這下到了自由學堂中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這麼寬廣,和同舍之人一番交談,這才感嘆原來東海之濱是這樣這樣,南海之濱是那樣那樣。
還沒有開學,不過是幾天的集體生活,就讓這些年輕人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越的期待起接下來的生活。
時間又走了七天,此時館舍區已經快要爆滿,經過入學登記,雖然嚴格執行一個部落最多隻能派出三人,而且許多偏遠地區及山區肯定是沒有派出年輕人來的,但入學的人數仍達到了恐怖的兩千多人。
現在朱明的頭才真是有點大了,這兩千人是不需要學費的,吃也只是象徵性的收取一點點糧食或是其他東西,這些需要補貼的雖不是小數目但朱明也還負擔的起,關鍵是他手下的老師就算把自由城過來的學生一起算上也才六十人,每個人要負責四十個學生,比起人口爆炸後的後世學校塞的還要滿。
何況這些學生基本上是屬於從頭開始,更需要細心的教導,而不能像高等教育一般把你丟在一邊讓你自己去學。
騎虎難下,只能先把課開起來,還好開始的進度是準備按全部從零開始,免去了排布進度和班次之苦。
十月二十日,自由學堂蘇門答臘第一屆培訓班正式開始了。
………【第七十八章 學院派的誕生】………
由於人數實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