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煉廠中基本的流程與中原一樣,鄭和也只知道個大概,但從工匠們的勞作上,他看到了明顯的不同。
在大明,工匠乃是專門劃入匠籍,也分為民匠、軍匠和灶丁三大類,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隸屬於不同的衙門,但不管是哪種工匠,他們都是世世代代從事著毫無尊嚴和生活保障可言的繁重勞動,從他們的臉上看不到太多的滿足和幸福神色。
但在這冶煉廠中,即使是正在鐵水旁邊被高溫灼燙得臉上的老皮都層層捲起之人,仍可以看到他們那專注的表情和滿足的神態,那些鍛打工匠就更不用說了,鄭和是看到有名工匠因為自己所鍛打的一個工件因為邊部的圓角過於生硬,而懊惱的將那個工件放到了一個裝滿雜鐵的筐中,接下來他鍛打下一個工件時,明顯可以看到他更加仔細了。
而胸甲的衝壓就更加讓鄭和感慨了,鍛打的薄薄的鐵片在機械巨大的力量一衝之下,大概形狀的前胸或是後備甲葉形狀就出來了,這效率度讓鄭和嘖嘖稱奇。
“鄭公公,不如我們再去看看你感興趣的千里鏡吧。”朱明出口相邀道。
鄭和自然不會有什麼異議,跟隨著出了冶煉廠,爬到對面的山坡上就到了玻璃廠。
望遠鏡的製造放在玻璃廠中,因為產量實在不大,這東西朱明不準備四處賣,而且透光率高的玻璃製作起來確實太費勁,所以這還僅僅是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在生產。
看到這小小的領地中竟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擁有如此眾多的製造體系,接下來鄭和問清楚了這不過是在短短兩年時間展起來的,就更是對身旁的這個年輕人另眼相看起來。
望遠鏡的製造光從外表來看沒什麼難的,不過是兩塊鏡片鑲上一個圓筒,核心都在這鏡片的製備上了,怎麼才會透光率高,怎麼磨才能獲得凹凸度剛剛好的透鏡,這些都不是看一眼就能偷學到的,所以朱明很大方的讓鄭和在工廠中四處轉悠著,還不時解答他提出的一點小小疑惑。
“哈哈哈,實在是太神奇了,這玻璃還有如此神奇的用處,想我大明境內也不缺冶煉玻璃的工匠,看來得稟明聖上儘快做起來才是。”
“鄭公公,不如我先送幾副千里眼給你,這一路海上風浪,有這東西倒是方便不少。”
“那就卻之不恭了!”這東西對於鄭和來說是錦上添花的物件,不過別人誠心相送,推辭倒會顯得小氣,鄭和就大方的收下了。
隨後朱明又帶著鄭和一行去看了紗廠和織布廠,那精巧的紡紗機和飛梭織布機也引起了鄭和的興趣,喜的他連說“好!好!”,朱明也不知道這個好字從何而來。
不過他倒是小看了鄭和,鄭和雖然對漢人並沒有完全的認同,但在他心底深處是完全認為自己是一個與大明皇室緊密相連的人,而這些海外遺民做出的成就不也是大明皇朝的成就麼,他在心中喜的是這點。
其他的一些民用廠子作坊朱明帶著鄭和一一逛過,鄭和總算是看清了這小小的一片領地的一點點全貌,看來只有在艱苦的條件,四處環繞的危險之下,人才能被激出如此的潛力創造出如此精巧實用的東西。
而機械廠和工藝學堂朱明就藏拙沒帶著鄭和去觀看了,這才是自由城中工業基礎的核心所在,只要有機械廠,明天他就可以隨時在其他的任何一個島嶼重建像自由城城周邊這麼繁盛的工廠作坊;只要有工藝學堂,就會有源源不斷優秀的工匠補充到這些工廠中去,有統一管理和規劃的人才培養,比起粗放式的師帶徒來說,那是先進太多了。
隨便逛逛已經到了下午,用正餐的時間倒也剛好,於是大家揚千年來的傳統,坐上飯桌邊吃邊談。
“朱先生,我看你這自由城建設的井井有條,工商業繁盛,你的策論,看來是大有裨益於大明啊!”鄭和感慨的說道。
“呵呵,那好啊,自由學堂中都有在下的一些拙作,若不嫌棄鄭公公可以拓印了帶回大明廣為傳播。”
“南洋諸國都仰慕天朝威儀,不知朱先生可有意與我一同進京拜謁聖上呢?”
什麼!朱明一驚,這麼直接就提出來了?當下沒有絲毫猶豫,說道:“在下雖未曾在大明生長,但也久慕大明的威儀了,我將派遣一支龐大的使者隊伍隨鄭公公艦隊北上,攜南洋奇珍獻與永樂天子!”
“呵呵,本使卻以為,還是朱先生親自前去更能顯出誠意,聖上驚聞朱先生大才,興許這南洋之地,一併賜予了朱先生永世相替也未可知啊!朱先生可要想好。”
不管鄭和是不是民族英雄,朱明心中已經把鄭和祖宗罵了個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