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性的派遣幾個使節,還是屬於那種在朝中不受待見的流放配物件。
幾人琢磨了一夜,一篇國書新鮮出爐了。
國書中極盡對大明的溢美之詞,表示黑水明國乃是新近立國,國王朱明親自前來大明朝貢可以看出自己的誠心,黑水明國臣服於大明的天威之下,願意每年稱臣納貢(這個等於變相的要錢),望大明皇帝成全黑水明國十萬海外漢人遺民的拳拳之心云云。
朱明這晚睡的很香,不管怎麼說,朱棣看到了這樣一封熱情洋溢的上書,伸手不打笑臉人這點他還是要懂的吧。
當這封按照國書形式來走的上書到達皇帝御案之上前,已經經過了內閣大學士的閱讀討論,以解縉為的閣臣們意見是:既然懷有拳拳之心,爪哇及其附近島嶼孤懸海外,朱明此人願意稱臣也是想要藉著大明的這塊虎皮,而大明要威服萬邦,有這樣一個南洋的支點,倒也不錯,不妨答應下來,將朱明送歸的時候正式冊封。
朱棣沉吟半晌,這個朱明思路敏捷,雖然傳說此人不通文墨,連詩也是做不來的,但是頗有怪才,不管是南邊過來的各式各樣的貨物還是錦衣衛奏報的昨日裡送給皇長孫的那兩個小禮物,聽聞都是由此人一手製作研究出來的。
雖然一些文人士子把很多東西都斥責為奇巧淫技,但是對於朱棣這種並非在深宮婦人之中成長起來的皇帝來說,一些先進工具技術的作用,他在心中比誰都清楚,這也是他為何會組建神機營的原因。
“先緩一緩,但是可以傳朕口諭給他,安心的待在大明,他海外的那片地,朕是不會坐視它荒了的。”朱棣頓了頓,又說道,“傳口諭並賞賜爪哇國公玉帶一條,金瓜一對,白銀千兩,另外傳諭廣東布政使,吩咐廣州市舶司從南洋爪哇自由城過來的商船稅金一律折半徵收。”
“如此爪哇國公必感恩不盡,皇上英明。”眾位大臣一起例行公事的讚歎了一句,便繼續開始下一個議題的討論起來。
下午時分朱明正坐在家中靜靜的練習著書法,這東西以前自己沒有好好的琢磨,到了這個時代後才現,古代漢字的美感實在是無法用言語形容,在一筆一劃的寫作這些漢字的同時,似乎覺得浮躁的情緒也慢慢的平復下來,整個人有一股飄飄悠悠的感覺。
正當朱明陶醉其中時,門外的李亮進門通報道:“國主,外面有宮內來人。”
哦,難道這國書遞上去這麼快就有結果了,朱明快步走出門外,只見一名小宦官在屋外正垂肅立。
“不知這位公公?”朱明知道這肯定不會是來傳旨的宦官,但也是客氣的問道。
“折煞奴婢了,小的來福,乃是皇長孫身邊的使喚,這次前來是受皇長孫之命,感謝國公爺送上的西洋奇物,也是來送皇長孫的賞賜。”說完來福躬身遞上朱瞻基給他的玉佩。
朱明雙手接過,一看這塊環佩,玉色青綠中透出一絲明黃,清澈而亮,正是適合皇家貴胄佩戴,入手溫潤不已,絕非凡品。
拿著這塊價值數百倍於自己送出去的那兩個小玩意的玉,這朱瞻基從小就知道禮尚往來的道理,難怪有早慧之名,惹得朱棣喜愛。
既然是好東西,也就卻之不恭了,有時候大方收下別人的禮物更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隨後李亮將來福送出門外時,也恭恭敬敬的送上了紋銀十兩權作炭敬了,這時候還沒有後世那麼多各式各樣的行賄名目,李亮聽從朱明的吩咐說上了炭敬的名頭,這數九寒天巴巴的跑一趟還能不給點好處麼?
來福推脫不過也只得收下,此時明初時節十兩銀子對他們這種小宦官來說真算是一筆飛來橫財,頓時喜上眉梢的跑回去覆命了。
而此刻門口又是唱喏:“昌盛公公駕到。”
朱明這會知道,真正的戲肉來了,這才是朱棣身邊的人吶。
迎入昌盛,朱明正準備擺上香案,管你好的壞的,反正咱都接旨唄。
誰知昌盛伸手攔下,說道:“國公爺,小的這可不是來宣旨的,傳聖上口諭……”
噼裡啪啦一通內容,雖然沒有直面黑水明國的問題,但是給出的甜頭還是頗多的,光以現在市舶司收取的稅金減半就是一條十分優厚的待遇,而且這個命令下去後那些港口官員也知道從此黑水明國的商船算是掛上了一張保護符,堪比後世的最惠國待遇。
看到上書取得了這麼好的效果,朱明下定決心以後筆耕不輟,多多上書,反正大印自己身上帶著呢,爭取把自由通商、移民、甚至是武器交易造船技術的權利都通通都搞到手。
………【第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