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朝要發兵的可能。
但是,之後泉蓋蘇文發動政變後,全力攻打新羅。滅國在即的新羅只好向唐朝求救。
李世民當時派遣司農垂相里玄獎持賜高麗書,令其停止對新羅的進攻。貞觀十八年正月,相里玄獎到達平壤,而莫離支蓋蘇文正率軍南侵新羅,已破其兩城,高麗王高藏遣使召還京師。蓋蘇文返回平壤後,態度極其狂傲,他向玄獎說,如果新羅不能將隋末侵佔高麗的五百里之地歸還高麗,“恐兵未能已”。玄獎當然也不是好惹的,當即反唇相譏:“既往之事,焉可追論!至於遼東諸城,本皆中國郡縣,中國尚且不言,高麗豈得必求故地。”
調停,自然失敗。
隨即,高麗遣使北上,重金賄賂薛延陀,挑唆其南侵大唐;緊接著有加固高建武時代修築的長城和遼東諸城遼東城(令遼寧遼陽)、白巖城(今遼寧遼陽東)、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新城(今遼寧撫順北)、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安市城(今遼寧蓋州東北)以及烏骨城(今遼寧鳳城)、卑沙城(今遼寧普蘭店西南)的防禦力量。
這,自然不能為大唐所忍受。
李世民下令募兵徵高麗,“皆取願行者”,結果“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得兵十餘萬。
貞觀十八年七月,詔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兵及契丹、奚病以伐高麗。
十月十四日,李世民車駕幸洛陽,留司空、太子太傅、梁國公房玄齡和右威衛大將軍、工部尚書李大亮留守京師。
十一月十四日,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副之;以刑部尚書、勳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水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兩路並進,以伐高麗。
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李世民親統六軍至洛陽;十九日,六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泊、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共掌機務;以吏部尚書、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二十四日,李世民率部北進,以司徒、太子太師兼檢校侍中、趙國公長孫無忌,中書令岑文字、楊師道隨行。
夏四月,在幽州誓師,大饗六軍;十五日,李勣攻破蓋牟城。
五月二日,張亮部破沙卑城;十日,李世民車駕至遼東城,與李勣共同率軍圍攻遼東城;趁風起,以火弩攻城,趁機破城。
六月,在血站攻破白巖城後,唐軍進攻安市城。二十日,李世民率軍抵達安市城北,隨即攻城。次日,蓋蘇文遣高麗北部絕奴部褥薩高延壽和南部灌奴部褥薩高惠貞統高麗、靺鞨之眾十五萬萬援救安市,歷史上著名的駐驊山大戰拉開了序幕。
當時,李世民麾下雖然有士兵五萬,但真正可以投入戰鬥的只有三萬,只有敵五分之一。不過,唐軍上下卻十分樂觀,李世民說:“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慧,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而士兵們“聞高麗至,皆拔刀結旆(如燕尾的飄帶),喜形於色”。
二十二日,李勣以一萬五士兵迎敵,激戰正酣時,李世民率四千騎兵從後襲擊,高麗大敗,斬首兩萬餘人;隨即唐軍將高麗軍圍住,斷其歸路;最終迫於無奈,高延壽和高慧貞請降。而此戰,薛仁貴嶄露頭角。
秋七月,復攻安市,一直到九月也沒有攻破。因為糧草將盡,且遼東苦寒不已,李世民無奈下旨,班師回朝。
唐軍在這次東征中,共攻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城,遷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入山海關內。共殲敵四萬,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官人酋帥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萬人,並給程糧放還本土。又獲牛馬各五萬以及大量的糧食。唐軍自身損失近兩千,戰馬死者十之七八。
戰事就這樣結束了。十月,皇太子李治到定州迎謁,要蕭睿隨行。蕭睿想要拒絕,卻被李治給打斷,半是勸說半是威脅:“虎頭,要是孤,你拒絕也就算了。這次可是父皇召見,你不想去也不行啊。這次,你要是去了,兕子的婚事,孤還能在父皇面前說上兩句話;你要是不去,一抗旨不說,二嘛,這婚事可就要另說了……”
蕭睿無語,只得跟隨去定州。不過,要自己去定州幹什麼,蕭睿用屁股想都知道,因為早在半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