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佈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佈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佈於身之側面。
屬絡關係
十二經脈表裡屬絡關係: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一髒配一腑,一陰配一陰,形成了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絡,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時相互為用。
循行走向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陰經與陽經(互為表裡)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
穴位:
醫學上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也叫穴、穴道。“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說的就是人體的穴位共有365個,而每個穴位的共性是“節之交”。也就是說穴位的形成是由於節與節之間的交替所致的。那麼,什麼是節呢?雖然節的含義很多,但這裡由於365這個數字提醒了我們,這裡的節指的是每一天之間的交替,很明顯是指每天的子時這個時間位置。為什麼交替就會產生穴呢?因為這裡是一個轉折點,這個時候是陰陽交會的時候,是內在生命力最平衡旺盛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就形成了穴位。我們知道,人體處處是穴位,但由於這個陰陽交會的特殊性,使得某些地方就形成了比較特別的孔竅——穴位。打個比如,儘管地球處處都是孔竅,哪裡都可以與天氣交通,但如果你在某個地方挖個洞,則這個地方與天氣交通的能力很明顯就比其他地方強,而這個洞,就是地球的穴。所以,歸納來說,穴位的基本功能就是與天地自然進行交通。附圖為人體經絡穴位全圖。
第二章 第三隻眼
人體並不像我們解剖學中所描述的那樣密閉和獨立,其實人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人腦具有電波發射與接收的能力,不但能接收也能傳送思想資訊,也容易受到大氣層中電荷的影響。其主要的出入口就在於人們所熟知的穴位。按部位來說,人體第一重要穴位百會穴有點類似七鰓鰻的頂眼和一些蜥蜴的單眼。而動物學中也提到七鰓鰻的頂眼及那些蜥蜴的單眼與這些動物的日週期活動有密切關係。動物學還進一步描述這些頂眼和單眼都與松果體聯絡著,由此我們可以推知我們人體也應有第三隻眼與松果體連線。考古學家發現遠古時代人頭顱骨具“第三隻眼”。而英國皇家科學院發現大腦前部有一隻眼睛的委縮點。很明顯我們那隻眼與第六感有密切關係,但由於我們長期沒有使用而退化,同時它的功能則由松果體繼承。從小孩的靈感往往比老人多,創造性比老人強的角度我們也可以一定程度地證實人體與外界聯絡的大驛站就是松果體。
《淮南子》講:“孔竅四肢皆通於天。”“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這裡所謂的孔竅就是我們所說的穴位。“皆通於天”這四個字是概要地講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人”怎麼合一?就是直接與人體“經絡”有關。同時要明白“合一”是要有“通道”,要有“門”。道家養生學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即是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天體是一個大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是“相通”的,方能“合一”。《太平經》講:天地宇宙是萬物大生命的根源,日月與地球便是這個大生命分化出的小生命,人與萬物更是天地間分化出的小生命,無論是大小生命,他們根源同體,生命活動的法則、大小生命的原動力都是氣機變化的作用。“氣機的作用”,這是點破了作用即在氣通經脈。中國道家內丹學直到唐代,道家呂純陽綜百家之長,擺脫了煉外丹的影響.而步入了修丹道氣走經脈,以打通任督兩脈,使人體內氣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