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3/4 頁)
太極和多鐸、德格類等人的七哥,也是皇太極挺不喜歡的傢伙,主要原因是皇太極即位的時候,沒給他封和碩貝勒,導致阿巴泰懷恨在心,一直以來都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沒事給大汗找找茬的型別,因此在後金政權中混的自然也就不怎麼地,旗主更是沒他的份。
這次大戰,阿巴泰一直都沒怎麼獨自領兵出戰,皇太極根本不喜歡他,自然不會給他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現在不一樣了,之前覺得事情輕而易舉,出戰都會獲得功勞。如今戰場的局面大變。最先出戰的肯定會遭受明軍強烈打擊,阿巴泰自然就成了很好的人選。這位七貝勒自己也知道這些貓膩,卻沒有什麼辦法,這是他唯一的機會。必須要抓住才行。
後金雖說已經勉強脫離了蠻夷生活,但依然是那種半奴隸制的政權,對於強者的尊重是與生俱來的,皇太極如今剛剛即位不久,而且也不是什麼長子之類,很多兄弟都不大服氣,草原民族或者漁獵民族對於汗位的爭奪非常殘酷,也沒人覺得有什麼大逆不道,因此表現出自己的勇猛,來贏得族人的尊重,成為了每一個有野心貝勒的目標,這才是阿巴泰的動力所在。
領著三千兵馬出陣,七貝勒阿巴泰意氣風發,他今年雖然已經四十二歲,可年輕時候的勇猛,甚至可以說是野蠻並沒有衰退,他出身奴兒哈赤的偏房,生母是側妃伊爾根覺羅氏,跟皇太極完全是兩個極端,以至於一生命運坎坷,拋去些民族情感不算的話,這人其實挺倒黴的,因為出身的問題,導致一生戰功沒能得到很好的獎勵,甚至還在有意被壓制。
阿巴泰所屬正藍旗,如今皇太極被宋慶幾次擊敗,本旗旗主莽古爾泰敗的更是悽慘,多鐸那個心高氣傲的小傢伙,更是連大腿都被人扎傷,若是自己在這次大戰中能夠擊敗宋慶,想必族中那些老人也不會坐視,總會給自己爭取些利益了。
對面的吳三桂也在心中不斷給自己打氣,自從跟宋慶結拜成兄弟之後,這位關寧軍中有名的白馬銀槍從來都很奮進,因為那個結義四弟在京城的功勞太過顯赫,兩人年歲幾乎相差無幾,吳三桂不想被結拜兄弟比下去,因此回到遼東之後,一直都在整備麾下兵馬,他在京城時候見過狗營操練,心中深以為然,也在逐漸學著模仿一些,想要練出一支強兵。
當然,宋慶那法子他學不來,狗營的兵吃得好,而且是發全餉的,這他無論如何都比不了,哪怕他自己想這麼做都不行,一來他沒宋慶那麼會賺錢,二來這全餉的事情牽一髮動全身,狗營就是宋慶一個人說了算,宋千戶就是天王老子,他麾下的隊伍可是屬於關寧軍這個整體的,若是他發了全餉,其他關寧軍的營頭怎麼辦?他還想不想在這圈子混了?
身體力行並且失敗之後,吳三桂才知道這事情有多難,歸根結底還是自己權柄不夠,想要繼續往上爬的話,就一定要像宋慶那樣,在戰場上立下足夠的功勞,要麼爬上高位,要麼像宋慶那樣擁有自己完全能做主的營頭。
可還沒等他找到合適的機會,大淩河便開打了,後金兵呼嘯而至,明軍則是一敗塗地,危急存亡之際,宋慶突然出現,帶著比之前更加精銳的隊伍,成功的挽救了局面,吳三桂心中在感佩之餘,自領一軍的念頭也是愈發強烈,之前那幾仗他打的就不錯,在宋慶去增援松山堡時。這邊的局面幾乎都靠他一個人撐著,帶著幾百騎兵就敢衝陣不是瘋病發作,而是他要做給別人看的,他吳三桂雖說比不上宋慶。卻也是明軍中數一數二的好漢,他要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來給世人看。
如今孫承宗已至,兩軍決戰爆發,這個前鋒的任務宋慶沒要,那自然就是他吳某人的,吳三桂輕輕催動著戰馬,率領麾下數千騎兵緩緩而行,逐漸加速,正面迎向同樣動作的後金兵。他已經知道對面是阿巴泰,同樣也是奴兒哈赤的兒子,心中對這一戰分外期待,因為孫承宗就在後面看著,宋慶被報功的事情他也知道,他很想做下一個功勞呈上皇帝御案的將軍。
推進,再推進,關寧軍的騎兵們已經繃緊了面龐,手中的馬刀也緊緊握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最前方那個白馬銀槍的將軍身上。宋慶再能打也是徐州人,眼前的這個人才是關寧軍日後的希望。
萬千矚目之中,吳三桂激靈一下抬起了頭,雙腿狠狠夾中馬腹,戰馬吃痛之下撒開四蹄,將速度發揮得淋漓盡致,宛如一道白色光束,頃刻間點亮了黑色的土地,數千騎兵也像被人狠狠抽了一鞭似的。立刻開始加速前進。
對面的阿巴泰目光灼灼。同樣將自己換到了最前排,帶著十個形貌猙獰的白甲兵。齊齊衝向對面的白馬將軍,三千後金兵也是放開馬速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