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瑩剔透,一片燦爛。那天的湖色也特別的美。遠處,群山巍巍,山巒起伏,渾厚凝重;近處的湖面金光粼粼,白帆點點,鳥兒飛得也特別的歡快。小平同志特別喜歡看水面的鳥兒飛翔,喜歡稱道岸邊的白牆黑瓦,裊裊炊煙,他說那是真正的中國山水畫卷,比西方的油畫要美。”一位當時服務過*的“老蘇州”人如此回憶道。
戴心思,原蘇州地委書記,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的南下老同志。現年83歲的戴老在醫院接受我的採訪,在談起1983年春天*來到蘇州的情形時,依然帶著幾分壓抑不住的激動。他說:小平同志一生到蘇州有據可查的有兩次,一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另一次就是改革開放進入特殊階段的1983年春天。那次小平在蘇州共3天時間,住在南園賓館,這個賓館在市區鬧中取靜的地方,現今普通百姓只要付錢都能住得進去。
“小平來之前,省委書記就打電話給我,讓我準備蘇州地區的情況彙報。當時我們蘇州有八個縣,除了現在所管轄的幾個縣市外,還有江陰、無錫兩縣。小平同志來了以後,就對省委書記說,他要了解蘇州地區的農村情況,他的工作人員告訴省委書記說要聽20分鐘的彙報。於是省委書記就將我準備的農村情況材料向小平彙報。後來彙報時間過了20分鐘,小平說:你還有什麼還可以說嘛!這樣省委書記又彙報了我們蘇州地區學習落實黨的十二大提出的翻兩番的事。對這件事,小平同志似乎一直很關心,在吃飯或其他場合,時不時地問我們對翻兩番怎麼看。我們告訴他:在蘇州翻兩番絕對沒問題。小平問:為什麼·我們回答:蘇州地區從1976年到1982年就實現了全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翻一番了。小平對這個格外關注,聽得特別認真。‘五六年時間就翻了一番,你們把這個情況跟我好好說說。’看得出,小平對我們蘇州在那麼短的時間裡能夠實現翻一番,非常在意,或者說感到有些意外驚喜。
第2章“蘇”是鄧小平夢中的“小康”(3)
“我們說沒問題是有根據的,因為當時蘇州的社隊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心裡有底。”戴老說,“在十二大提出‘翻兩番’的目標後,當時社會上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經濟底子薄的地方再用近二十年的時間,在世紀末實現翻兩番是可能的,因為他們基數低,而像我們蘇州地區這樣經濟總值相對較高的地區有難度。可我們經過討論和研究的結果是,經濟基礎較好、基數大的地方反而可能會更好地實現翻兩番,理由是:塊頭大,翻起來更有勁,所以可能好翻番。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次*同志聽了蘇州人對“翻兩番”表示沒問題後,似乎興致分外濃,便不時地問蘇州人:“你們靠什麼呢·”
蘇州人:“我們靠一些小企業。”
“我們當時都不敢說社辦企業,因為*遺毒還在,社會上對我們蘇州地區搞鄉鎮企業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戴老書記回憶說。
*好像也是第一次聽說,“小企業·”
蘇州人:“就是公社和生產隊辦的一些小企業。”
*:“噢,這就是社隊企業。”
蘇州人:“我們蘇州靠近上海、無錫,好發展。”
“我們告訴小平同志:在五六十年代,城市有一批下放人員,蘇州地區就接受了十萬人左右。這些人員與上海、無錫、常州等城市的各個單位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靠這些人打通與上海等城市的關係,辦些加工企業就比較容易。”戴說。
*:“那這樣做你們花錢多不多·”
蘇州人:“不多。社隊企業就是利用這些人的關係,到上海請師傅來當指導,他們也是利用星期天,我們只要給他們一點小錢,有的就乾脆不給錢,師傅們臨走時給一點農副產品帶回去就算回報了,而且上海人還挺高興。”
*笑了,說:“我在上海住過,上海人喜歡要你們‘鄉下人’的農副產品。”
“你們的社隊企業現在有多大規模·”*問。
蘇州人:“已經佔有全地區工業產值50%以上了。”
*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看著蘇州人,說:“半壁江山了嘛!”
蘇州人開心地說:“對對,半壁江山了!”
*轉而問:“你們發展社隊企業對農業有影響嗎·”
蘇州人:“發展這些企業不但沒有影響農業生產,相反有很大的支援和促進。”
*:“為什麼·”
蘇州人:“因為一是我們這裡農村剩餘勞力較多,辦社隊企業可以分解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